众所周知,社区工作千针万线、千头万绪,忙累是常态。自疫情防控阻击站打响以来,作为疫情防控基层部门,这些坚守在战“疫”一线的社区人的辛苦更是可想而知,大观区德宽街道马山社区副主任宋红萍便是其中一员。2月26日上午,当记者来到马山社区时,只见宋红萍电话不断,问询不止,但她都一一耐心解答,有求必应。
“一团火”的冲劲
别看宋红萍外表文弱,可干起事来“一团火”,提起她身赴“疫”线的经历可真带点“传奇”色彩。那是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宋红萍年前刚忙完“禁限放”等手头工作,赶回老家桐城范岗镇陪家人过年。正值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初一晚上,宋红萍接到社居委电话通知,要求全员第二天立即上岗抗击疫情。宋红萍收起手机二话没说,立刻准备骑车出发。当时天色已晚,且下着小雨,又没有顺路车,家人担心路况安全,劝宋红萍第二天一早再出发。
可宋红萍认准的事儿没人拦得住,“既然通知这么紧急,事态肯定是刻不容缓,我必须得连夜出发。”于是,宋红萍当晚骑着摩托车顶风冒雨,骑行两个多小时,从百里之外的桐城孤身一人赶回安庆市区,回来时手脚都冻僵了,她在家短暂休息之后,第二天一早就赶赴“疫”线,投入紧张的“战斗”中。
“一滴水”的韧劲
马山社区共有居民6千多人,接上级指令,须尽快摸排武汉返乡人员并登记上报。于是,宋红萍与社区书记以及全体成员开启地毯式摸排工作,他们从早到晚连轴转,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全社区2680多户,他们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终于成功摸排出21名武汉返乡人员。
据宋红萍介绍,由于现在很多邻里之间并无来往,因此排查工作不好开展,再加上从武汉返乡的人员过于紧张,不愿意主动上报,“我们也是多方走访,从外围打听,刚开始大家还有点抵触情绪,但听我们不断解释就渐渐理解了。其中有一户是一家四口从武汉返回的,我们足足排查了四次才最终确定。”宋红萍告诉记者,疫情刚蔓延时,大家心里都比较紧张,不光是武汉返乡人员,社区居民们更是如此,他们看到小区里停放着“鄂”字开头的车辆都纷纷担忧。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宋红萍和社区成员给这些车辆贴上“此车已排查”的标贴,以稳定大家情绪。
对于已排查的21名武汉返乡人员,宋红萍积极安抚他们恐慌情绪,让他们做好居家隔离事宜。与社区成员分工协作,安排好他们日常生活物资的供应。不光如此,还要每天两次上门测量体温,密切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其实担心、后怕也有,虽然危险,但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宋红萍坦言,每每看到关于疫情通报的新闻,得知武汉疫情的严重性,面对这些可能被感染的返乡人员时,心里还是有一丝担心的,毕竟在各处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除了戴上口罩,没有其它防护措施。但想到自己身为党员,身为一位社区干部,一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壁垒的坚韧精神。
“一颗钉”的干劲
疫情防控“清仓见底”时期,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缺人手。马山社区共划分了11个卡口,而整个社居委只有11个人,又得24小时轮流值守。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宋红萍和书记不光自己带头顶任务,还要充分调动社区老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当时热北巷卡口找不到人,宋红萍急得只能自己一个人先顶着,后来与片区居民熟悉之后才终于发动了居民志愿者轮流值守。
近期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部分卡口管控看似松懈了些,但宋红萍始终勒紧这根“弦”,“有居民表示不解,反映其他小区都放松管理了,报怨我们这边怎么还这么严,我只能解释:是由于复工复产,出来上班的居民多了。但经济和疫情都不能放松,只有等上级真正要求撤卡了才安全。”就这样不停地解释,做居民思想工作,以及每天给外出务工的社区居民开健康证明,并引导他们在手机上设置安康码。宋红萍忙得三天都没回家,累得嗓子沙哑了,可仍顾不上休息。从大年初二至今,宋红萍没有与家人吃过一顿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公婆婆和父亲年龄大了需要照顾,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儿子从外地大学放假回家,都没照过几次面,更甭提谈心了。可目前的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自己的职责就是尽己所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所以必须全力以赴,更无怨无悔!
柔肩负重,彰显巾帼本色。宋红萍身上的这股子干劲和拼劲不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一种诠释吗?“其实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宋红萍真诚地说到,“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做忠诚的守卫者和甘于奉献的社区人。”(记者 方芳 通讯员 项顺平 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