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有啥说不过去的?”“争拗这一点半星,能富了你还是穷了他?”这些农村土话通俗易懂、接地气,成了法律术语之外,调解基层群众矛盾的“良言密码”。近年来,砀山县葛集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新开展“网格化、人文化、精细化”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提高排查化解成功率、调解队伍专业率、社会和谐满意率。2020年至今处理矛盾纠纷26件,成功率达96.3%。
配齐“网格员”,摸排线索“网格化”
坚持预防为先,落实关口前移,将全镇11个行政村设置为108个网格,从党员干部、退伍军人、五老人员中挑选公道正派、威望度高的群众担任“网格调解员”,并不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研讨会、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会”等活动,以提高调解员发现纠纷、调处纠纷、应急应变能力,同时结合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和村组微信群,收集辖区群众法律咨询、调解申请等诉求,将矛盾纠纷牢牢控制在村组。近日,该镇范套村卫生室突发医疗纠纷,网格员吕朋举得知后,第一时间快速到现场,并及时报告镇党委政府和派出所,在女性患者的婆家、娘家组织亲属来到之前,稳控好现场,避免出现医患双方的过激行为,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会同司法、律师及时介入,疏导情绪,仅用4天时间成功化解医疗纠纷案件,得到群众的好评。
善解“百姓心”,矛盾调解“人文化”
“一杯水、一张凳、一支笔、一个本”为来访群众打造“家庭式接访”环境,鼓励卸下心防、吐露心声,接访人认真记录诉求,按需进行信访代理让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腿。同时运用“四说一听”调解法来处理矛盾纠纷,即:“群众说事、干部说理、乡贤说德、律师说法、信访听证”。葛集村的苏某和葛某婚后感情不和,离异后因孩子抚养费即将“对簿公庭”。眼见法院已将起诉状副本寄达,被告(葛某)却希望通过人民调解途径止矛盾、化干戈,受理申请后村调委会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律师几次三番上门劝导苏某,“婚姻不存、仁义在”调解员入情入理,引导双方重温夫妻情、具备谅解心,终于说服对方撤诉、参与协商,这件事情以双方就抚养费给付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书收尾。
活用“小眼线”,风险管控“精细化”
议事会成员、志愿者等热心的“小眼线”一旦发现辖区存在矛盾隐患,立即与网格调解员“通气”,调解员便主动突击,找到当事人双方进行调处。“格长,我听说土山村的崔家不让葛集村的周家在田里放水,马上要去找对方的麻烦。”“收到,我马上去处理。”葛集村的网格员葛训伟在收到志愿者打的“小报告”后,立即赶赴两村交界现场,经过一番劝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基层矛盾调解中,调解员经常会同网格员、民警,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走访,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抓住矛盾纠纷苗头。根据所掌握情况,每月在村组织法治大讲堂活动,讲解当月热门、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案例,让广大群众懂法、尊法、守法。
人文化成,止于至善。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葛集镇学习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联动派出所、司法所、信访部门以及律师事务所参与人民调解,确保队伍专业化、高效化、灵活性,使“小事不出组、矛盾不出村、风险不出镇”,为全镇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通讯员 戴红梅)(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