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四带一自优秀经营主体 助力产业扶贫
来源: 谢其洲 吴梦云 2020-09-29 16:18:19 责编: 何兰

170412817928

自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泾县童疃植保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职能,坚持以“合作社+产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在昌桥乡新垅村、中桥、泉水、童疃四个村大力推广种植优质水稻,与当地米企合作,坚持以品牌促增效,以产业促增收,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9aa14674-d821-48dc-9961-2439a493c555

抢抓政策机遇实现合作致富目标

泾县童疃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是由昌桥乡回乡种田大户谢启贵创建的,2012年初他了解到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了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好多地方的农民以合作社为支柱,率先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他一阵兴奋:“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呢?”,他发现优质稻米和烟叶生产效益不错,于是,他筹资60万元发动部分农民参与发起组建了泾县童疃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并建成2000亩的优质稻种植基地,与当地米企合作,当年生产优质稻谷200万斤,助农增收30万元。经过多年的试验试种使当地的水稻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4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现在的550公斤左右,谷子收购价由原来的每公斤2.4元,提高到合作社订单的保底合同价3.1元,相对于常规稻子品种每亩增加收入250元左右,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最大限度增加贫的困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收脱贫目标,合作社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农业部门联系,采用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和新型农业技术规范化种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好系列服务,严格履行合同,争取广大农民信任,最大限度地为民谋利。2016年以来在泉水、童疃、中桥带动发展种植优质水稻稳定在10000亩以上,并把新垅、泉水、童疃3个贫困村作为合作社帮扶重点,将优质稻、烟叶种植确定为帮扶主导产业,安排80%以上耕地种优质水稻,并采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机耕机播等新型农业增产技术,确保最大限度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发挥合作职能,真情帮民增收脱贫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增加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而且使贫困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脱贫致富。新垅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由于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以种植普通水稻为主,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仅靠销售水稻等粮食作物维持,经济收入非常微薄,生活拮据。谢启贵充分利用泾县童疃植保专业合作社场地在本村的便利条件,2018年在新垅村动员农户种植优质水稻1500亩,全部采用高产优质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技术,并为贫困农户垫付种子、化肥、地膜款,对部分特困户减免种子和化肥款,还吸收30多名本村贫困农民在加工厂长期务工,这些措施,为贫困户每户增收约5000元以上,特困户加打工收入每户年可增收约1万元左右。合作社发展了,但他致富不忘回报乡亲,不忘回报社会,五年来他为三个贫困村贫困户共垫付谷子种子款28万余元,垫付化肥款74万余元,垫付地膜款12万余元,为贫困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不断吸收广大农民入社参与入股,参与管理,按股金分红,目前合作社正推广这种入股分红的扶贫模式,以求走共同发展之路。

制定长远规划,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推动贫困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与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要保持合作社发展活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本地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富民增收”的宗旨;紧紧围绕扶贫和为农服务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产品流通渠道,不断规范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提升合作社社员素质,抢抓国家惠民政策和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合作社建成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后合作社将以更高的起点,更严的要求,更加长远的规划,逐步壮大自己。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一个有机稻生产基地,申请注册1个优质米商标,:新建1个稻谷烘干厂,1个优质稻米加工厂,计划吸收贫困农民30人再就业,确保人均增收2万元。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经营,力争用3到5年时间,建成以昌桥童疃片为中心,辐射周边孤峰、三里、昌桥及泾川等地农民开展优质稻种植、加工基地,为昌桥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谢其洲 吴梦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