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华盘村:“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洪思颖 2020-10-11 19:55:33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0226112208

​十月金秋,泾县昌桥乡华盘村,稻谷金黄,竹林苍翠,景色怡人。这片竹林, 不仅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线,更是为华盘村带来了可观收益。

曾经的华盘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的贫困村。因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也是全县34个贫困村之一。低矮的土草房、泥泞的羊肠路、产业滞后、村民收入微薄,长时间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为辅。该村四处可见馒头地、抛荒地,发展瓶颈凸显。

如今,经过这三年不断参与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化发展,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围绕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实现了农村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

因地制宜助脱贫整合资源变资产

一直以来,昌桥乡华盘村的竹子资源丰富,小村山中层林叠翠。华盘村的竹子生产也是百姓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尽管华盘村竹林资源较丰富,也只有离公路近的竹子才能卖出去,价格1吨100多元。不仅耗人力精力,还挣不了几个钱。三年前,华盘村在一次与企业合作中,将一根竹子的经济价值翻了几十倍,从而有力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华盘村竹子产业提升经济价值的,正是村办企业竹制品加工厂。如今发展竹制品加工不仅给群众增加了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

华盘村为尽快摘掉贫困村的“帽子”,由党员带头,村党支部领导决定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做文章,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围绕“一村一品”,作为村集体资金入股。加上村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参与,建成村办企业竹制品加工厂,并获得扶贫资金90万元。其中,76万元用于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14万元带动552户竹农,每年大约能生产毛竹1.2万吨。村书记许朝飞说:“扶贫车间一投入生产就优先收购了75户贫困户家的毛竹,共计450余吨,每户平均增收约2880元。”如今,华盘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6年不到30000元,提升至13.5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0000多元。

多措并举强产业昔日山村显生机

近年来,华盘村村办企业竹制品加工厂利用专业技术、市场优势和村民们达成合作协议,工厂提供产品加工,村民负责将竹子运下山。华盘村按照“绿色、特色、转型”发展思路,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竹制品加工产业,践行产业脱贫,帮扶华盘村发展竹制品加工,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脱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发展竹制品加工,盘活了竹林,提升了经济价值,也增加了华盘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如今,竹制品加工已成为华盘村特色产业。而发展竹制品加工,仅是华盘村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结合村情实际,分别从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功申报了茶园升级改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并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资金进行捆绑发展,不再让国家“输血”,而是让自身“造血”。每年收取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脱贫户在获得产业发展分红的同时,还有务工收入及脱贫户的竹子收入。

发展村集体经济重拾生活新希望

“以前家里收入靠务工种地,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到一万块钱,现在通过加入竹制品加工厂,年底有分红,日子慢慢好转。腰间的口袋鼓起来了,心也踏实了。”华盘村的贫困户郎大新满意地说。“三变”改革激活当地农村资源、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在村书记许朝飞看来,村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焦虑少了,笑容多了。

6月初,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上门入户,发放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对村办企业竹制加工厂全方位宣传发展产业和特色产业,帮助再巩固。脱贫户们说,现在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撬动了“动力”,也能更好地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添柴”。

有产业,群众才有依靠,村集体才能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农村贫困的金钥匙。现如今,昔日的偏僻小山村焕然一新,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配合竹制品加工厂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积极鼓励村民学成后自行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洪思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