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4月10日,晴转阴。下午3时许,丁金红直起身子,捶捶腰。一阵微风吹过,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凉飕飕的。望着平整的水田,丁金红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露出满意的笑容。
丁金红是青阳县庙前镇双桥村的种粮大户。说起水稻种植,今年55岁的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老把式”。十几年前他就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大到了如今的360亩。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老丁在家里“憋”了一个多月,3月初村口的防控卡点一撤,他就忙活开了。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老丁浑身是劲,他还盘算着扩大种植面积。“村里的闲田不多了”,老丁说。今年,他又在附近的村子里承包了140亩荒地。这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多,留下了一些荒田无人耕种,祖祖辈辈种田的老丁看到被撂荒的田地,心疼得不得了。对于大户跨村流转田地,对方村也表示支持,还免收了丁金红第一年的承包费,这让老丁很满意,“开荒”的劲头更足了。
老丁的子女不在身边,农活主要是靠老夫妻俩干,忙不过来的时候再请人。去年,两口子种粮收入7万多元。“旱情太重了,虽然镇里和村里帮忙找水源,损失还是有一些的。”老丁对去年的产量不大满意,“亩产只有500多公斤”。这不,今年他听了农技专家的建议,改种“隆两优1377”。“隆平高科培育的,听说亩产能达到600多公斤”,老丁算算账,能多收不少粮食。
离丁金红家的稻田不远,另外一个“老丁”也在田里忙活着。
“眼下正忙着中稻直播,早稻已经全部种下去了,这几天气温不高,长势一般,过几天气温一上来,那秧苗长得真是一天一个样。”“老丁”说。这个“老丁”名叫丁金友。一个村的,都姓丁,还都是“金”字辈的,会不会是兄弟俩?记者一问,丁金友果然是丁金红的哥哥。
丁金友今年59岁了,也是承包田地十几年的种粮大户,种粮面积200多亩。今年,他也扩大了种植面积,比弟弟少一些。说起去年的旱灾,丁金友很懊悔没有参加农业保险。“年年都保了,就是去年钱不凑手,想着没有那么巧,结果还真就遇到大旱了。”丁金友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把保险保上。
刚从镇里开完会回来的双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鲁六寿告诉记者,双桥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村,共有水田1400多亩,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像“老丁”这样兄弟俩都是种粮大户的,在农村并不多见。丁金红说:“讲来讲去还是党的政策好,种粮不交税,还倒过来给我们补贴,去年光‘稻谷补贴’就给了16000块。”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大户也有大户的心愿。丁金红说种粮成本在涨,希望购买农资的时候多优惠一点;丁金友表示,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源,希望水利建设更细致一点,水利设施更完善一点。鲁六寿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村子附近的拦河坝开始维修,天气好的话,这个月就能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