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家乡巨变:贫困村变幸福村
来源: 张英姿 2020-11-26 10:45:16 责编: 大虫

社区融文头

我的老家泉水村是宣城市泾县昌桥乡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曾因偏居一隅,基础设施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直默默无闻。自从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人心齐,泰山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期回老家探访,村民们提到驻村扶贫工作队,真是赞不绝口!我走进泉水村党群服务中心,深入了解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踏实,积极与村两委齐心协力抓脱贫攻坚。他们常态化入户走访摸排,一开始就认真梳理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设施空白、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主导产业项目的贫困根源,并有的放矢确定工作重点,纳入年度扶贫工作计划。他们的主要措施和扶贫成效如下:

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修建“脱贫路、幸福渠”。驻村工作队经多次走访调研,积极申报扶贫专项资金,并身先士卒号召村民提前修好路基,有关路、桥项目已顺利实施完毕。近三年组织全村,对9条村组道路相继进行了硬化。与此同时,密切配合省农开发项目——左冲水库沟渠砌护施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为1500名村民生活用水带来便利。电力扶贫项目5个台区低压电网改造已实施。由此可见,泉水村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驻村工作队发现村里没有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没有场地问题,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加上村自筹资金,建成600平米的村文化广场、健身场所和灯光球场。同时建成村级农家书屋,藏书3000余册。驻村工作队既抓“硬件”又抓“软件”,修订村规民约,发现好人好事,挖掘乡村故事,并通过文化墙展示文明村风,弘扬正能量。通过正面宣传,激发内生动力,一大批贫困户靠自身发展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封面

三是高效利用项目资金,实现集体经济增长。为了实现泉水村扶贫出列及集体经济增长目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决定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泉水村120亩茶场因茶树老化、厂房年久失修、进场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了集体财产的鸡肋。2017年将当年扶贫资金用于村茶场和林场的改造,并通过拍租竞标会,使茶场实现了从老大难到香饽饽的转变。村林场也在同样模式下实现华丽转变。2018年,通过市场调研实施中草药合作种植项目,使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能得到增长。2019年,通过多方考察,长远谋划,自行发展中草药前胡种植项目。由于高效使用扶贫项目资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3年快速增长。

四是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全民奔小康。驻村工作队以提升贫困对象准确识别、准确退出为重点,做到有进有出,实现动态管理。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政策,推进“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做到全民奔小康不落一人。

五是抓党建促扶贫攻坚,发挥扶贫干部先锋作用。泉水村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荣获了泾县“最美驻村扶贫工作队”称号,工作队3人先后被评为市、县级优秀扶贫干部。其中,副队长黄玉才发挥个人智慧,创办全县最早的村级微信公众平台“泉水淙淙”,并注册同名抖音号,为宣传扶贫政策,宣传泉水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扶贫专干杨富全驻村扶贫近五年,他的工作事迹被县内各大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郑万军的扶贫事迹,曾被《宣城日报》、宣城电视台先后报道。

从泉水村党群服务中心走出来,我深情凝望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心里充满无限敬意!驱车行驶在老家新建的水泥公路上,放眼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看到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迎面一张张乡民们淳朴的笑脸,我为家乡的巨大变化而自豪!

扶贫浇开乡村幸福花!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扶贫驻村工作队加油点赞!( 张英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