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泾县昌桥乡景山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景山村位于昌桥乡西北部,辖27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其中外出务工1100余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户159人;2014年脱贫16户22人;2015年脱贫17户21人;2016年脱贫64户108人;2017年无脱贫户;2018年脱贫2户6人,2019年脱贫4户9人。经过历年动态调整,目前景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144人,今年该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6.71%下降至目前的0%。
目前,经过5年来多方努力,该村通过大力发展烟叶种植和林木产业,由2014年的8.2万元,逐年递增到今年的50万元,通过集体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现在该村主导产业是水稻种植和烟叶、菊花种植,收入主要来源是村林场经营性收入和烟叶生产奖金。
5年来,景山村以最高的政治站位,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强化学习,武装头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管党主体责任。今年市委组织部开办的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有幸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4天,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增强了村党组织书记服务群众能力,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积极开展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召开党和村民代表大会,开展迎“七一”上党课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广大党员和代表的脱贫攻坚的信心,使广大党员和村民代表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来。三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2018年按照县委组织部,乡党委政府的要求,依法依规,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换届选举,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并招录后备干部2名。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干部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增强了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5年来,景山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壮大。5年来,景山村充分利用村农业、林业等优势资源,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依托,大力发展烟叶种植,烟叶基地每天用工15-20人、每天收入80-120元,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同时通过烟叶返税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8万元;景山村有村集体林场3000亩,通过低产林改造项目,发展林木产业,每年实现林业效益30万元,同时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就业,增加收入。今年根据泾县农业农村局有关文件精神,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选派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到马鞍山参加宣城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班培训。通过学习,增强了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使村集体经济由好向快健康稳步发展。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烟叶种植和林木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8.2万元,逐年递增到今年的50多万元。
5年来,景山村帮扶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脱贫成效更加精准。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的要求,因户施策、因人定法,精准发力,积极对接落实各项政策,提高扶贫工作实效。五年来,累计落实到户产业发展项目69户、补助资金97445元;为50人次外出务工人员申报一次性交通补贴19500元,组织41人次参加各项就业培训补助20940元,为11户贫困户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为75户贫困户房屋进行了质量安全鉴定,对其中19户脱贫户进行危房改造和住房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对其中20户脱贫户住房漏雨进行修缮,帮扶53人次贫困户子女申请教育扶贫、“雨露计划”补助;累计扶贫小额信贷51户、贷款168万元;解决7户贫困户自来水安装问题。
5年来,景山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扎实推进,保障发展更加有力。5年来,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实施建设,先后利用扶贫、财政奖补资金完成了杨泊湖、潘冲沟、下滩等约4.1公里的道路硬化,方便了村民出行。新建蛤蟆墩和堰坝两座大坝,有效解决了近2000亩农田的灌溉。投资27万元完成了杨泊湖堰坝沟渠硬化,利用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资金47万元,完成了该村境内塘坝、沟渠的维修新建。大大改善了该村的水利设施条件,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在聚焦脱贫攻坚的同时,把脱贫攻坚和美好乡村建设同时谋划,同步实施。在巩固提升高质量脱贫基础上,让更多村民有明显获得感。积极参与房前屋后整治、“五清一改”等工作部署,进一步优化全村人居环境,竭力改善成果得以保持。利用农业农村局改厕项目资金22万元,对该村132户农户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合力参与基础实施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借助“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加强与帮扶单位的沟通联系,县财政局安排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资金21万元,用于杨泊湖片村组道路硬化。县交通局安排资金6万元用于下滩桥拓宽项目。这些社会力量的注入,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
5年来,景山村注重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真实记录脱贫过程成效。为了真实记录脱贫攻坚过程、措施和成效,确保精准扶贫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按照“321”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扶贫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坚持“三个原则”,做好信息采集。广泛性原则。规范统一制作贫困户信息采集表,逐户逐表逐项据实填写户籍信息、收入等佐证材料,确保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准确性原则。对每户贫困户的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核比对,同时结合省市县乡每次检查反馈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回头看”,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及时性原则。按照上级在每一阶段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把握时间节点,建立各类台账,及时有效地做好资料的收集。坚持“二个统一”,确保资料规范。一是统一模板,完善资料收集。根据村、户所需资料,列出收集清单、制作了填写模板,要求帮扶干部按照清单、模板去做。并严格对照程序,将重点确保建档立卡和脱贫程序资料质量。二是统一标准,做好归档管理。把收集的资料省档案局、省扶贫办对扶贫档案整理要求,分为五大类进行归档管理。坚持“一个有”,设立扶贫工作室。按照县乡统一要求,设立扶贫工作室,配备必要的设备,明确专职档案员负责管理,专档存放。使精准扶贫工作痕迹和工作成果得到保存。做到简洁、实用。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在聚焦脱贫攻坚的同时,下一步景山村将继续按照上级的要求,持之以恒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引领全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效推进村级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黄全国 欧羊群 黄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