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新期待,把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基层,灵璧县灵城镇强化“四个结合”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灵城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镇、村(社区)两级为单元,推进“3+N”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设,在镇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上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2个,同时镇直单位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除了推动实践站、所和点建设外,灵城镇文明实践还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由镇、村分别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支队,统筹协调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全镇已组建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群众文艺志愿服务队;教育志愿服务队;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队;法律宣传志愿服务队;农技帮扶志愿服务队;体育健身志愿服务队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年累计超过200多次,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次。灵璧蓝天救援队、灵璧蓝天应急救援队和馗乡义警协会开展志愿服务、亢田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已成为灵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一道靓丽风景。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在推进工作中重点围绕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策划开展一系列以“扶贫扶志+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的载体活动。以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决胜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为平台,组织以农经站、产业扶贫指导员、致富带头人组成的农技帮扶志愿服务队,走进群众当中、贫困户家中,从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兴农、技能学习等方面出发,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微信矩阵,发布农情信息、气象信息、植物病虫害信息等共计300余条,实地指导产业种植、科学养殖400人次,就业培训1000余人,改变了群众及贫困户的干事创业精神面貌,实现户有致富项目、人有一技之长,为脱贫攻坚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为下好通过文明实践推进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有序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灵城镇立足镇情实际,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4字方针,全方位、多渠道、高频率向群众广泛宣传,明确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抓产业发展,要立足灵城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在9个村分别培育了糯米玉米、越冬花菜、茼蒿、草莓、蜜薯、大蒜等产业基地,凝集了发展正能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助推农户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与乡风文明相结合
为推动社会风尚向上向善,形成良好村风家风,持续探索实施“讲、评、帮、庆、乐”五大实践活动,形成每月镇级文明实践活动不少于2次、村级实践站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2次、节庆日固定文明实践活动不少于5次的常态机制。提升“讲”的深度。创新开展“七进七讲”小分队点单式宣讲,培育百名专业骨干志愿宣讲员,发展千名基层志愿宣传员,先后通过“你点我讲”“理论+文艺”等多种宣讲方式开展各类宣讲百余场次。扩大“评”的广度。积极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树活动,真正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近年来全镇涌现出2名“中国好人”、4名“宿州好人”等道德楷模。增加“帮”的温度。围绕帮老、帮邻、帮幼、帮残、帮贫、帮心等项目,深入实施“邻里守望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树壮大“微公益”志愿品牌,增加志愿服务帮扶温度。夯实“庆”的厚度。围绕春节、清明、中秋、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依托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开展系列群众庆典活动。保持“乐”的热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5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6000余人次;构建1名文化志愿者联系3个村、培养N名文化活动带头人的“1+3+N”体系,全镇已培植特色村组剧团2支、广场舞队伍30余支。(通讯员 殷博)(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