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皖北煤电恒源煤矿综采二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区上下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该区充分发挥自动化安全生产的有利保障优势,不断强化管理,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盯紧现场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全年杜绝了轻伤以上人身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并于12月10日,成功召开了皖北煤电集团公司Ⅱ634自动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现场会。
原煤产量大幅提升——该区回采的Ⅱ634自动化工作面自元月份投产以来,已累计完成原煤产量130万余吨,与2016年-2019年同时期相比较为历年最高。其中9月份原煤产量刷新了矿井历史月度单产最高记录。
劳动强度显著降低——该区建成自动化采煤系统,实现了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人工干预控制为辅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此外,工作面“一键启停”“设备工况监控”等功能,还实现了自动化减员提效的目标。
齐心攻关——实现设备“一键启动”,常态化运行
“II634工作面是我矿首个自动化工作面,要举全矿之力,精准设计、精准施工、做足功课,力争打造自动化示范工作面。”该矿矿长杨耀文在该矿七届五次职代会上指出。
II634自动化工作面系统虽然在地面顺利完成了联合调试,但是只有适应井下条件,成功在井下运行自动化程序,才是真正建成自动化工作面的标志。
“整个井下自动化调试阶段,可以说充满了曲折和不平。”该矿采煤副总工程师陈强威介绍说,“回头看看,一年来综采二区的全体干群真是不容易、不简单!”
在支架跟机操作调试期间,出现支架不落、立柱不收,翻转梁油缸收得慢的现象;一键启动调试过程中,出现云台不显示,光纤闪光等异常情况;采煤机编码器故障,通讯无法连接,更换后仍无法解决等等问题,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全区广大干部员工在矿领导和相关生产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扬皖煤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敢于正视问题、带着疑问去现场、实际操作找答案,科学解决问题、蹲点现场查资料、精心揣摩攻难关,通过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逐步实现了“跟机移架”、“记忆截割”等功能,最终实现“一键启动”,并常态化运行。
“刚接触自动化系统那一会,看到大大小小电器设备几百台,真是头皮发麻,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该区机电副队长邹思伟说。
在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邀请相关厂家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授课,并指导现场实操,以及外送、内培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水平,以最短的时间适应自动化工作面操作技能需要。现在,检修班的检修工个个对这些电器设备也都熟知了,不仅做到了快速处理问题、及时消除故障,而且还实现了高质量检修。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机电检修工,应该对你的设备了如指掌,哪里有一丁点问题,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设备故障原因、锁定故障问题,拿出解决方案”。邹思伟表示,检修工张亚军既能修支架,又能维修电源液控,像这种“一专多能”的岗位技术人才,我们应该加大重点培养力度,营造“崇尚技能、崇尚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管理——实现高效生产,原煤产量不断创新高
“今年,在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设备现场使用需要磨合、5-7月份工作面过断层等诸多困难情况下。”该区区长李杰胸有成竹地说,全区员工、管技人员不等不靠,主动担当作为,真干实干加苦干,确保了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地落细落实。特别是面对下半年98万吨的原煤生产任务,该区针对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从优化劳动组合入手,实行班次四六制,人员交接班设备不停等举措,来增加生产时间。
推行“点单式”检修制度。每班机电设备出现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第一时间处理,不能解决的记录在“点单式”牌板上,下一班直接奔着问题去检修,不再去排查、走弯路,有效缩短检修时间和排查时间,大大提高了检修设备的完好率,为原煤生产争取更多时间。
设立“合理化”奖励机制。集思广益抓管理,对有应用价值的建议或“点子”给予一定奖励。通过制定一个安全生产合理化单项奖励机制,激励员工在现场作业时遇到问题、发现隐患及时汇报,碰到难题、说出见解,优化工艺、提出建议,每月考核一次、兑现到位。
11月份,转载机巡查工杨正辉,巡查时发现转载机齿轮箱温度、声音不正常,就及时汇报到区部,隐患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消除,区就按照相关规定给其加工分500分相当于500元的奖励。
一年来,该区通过强化管理、科学组织、严抓落实,确保了区队安全生产平稳运行。除1月份、2月份受疫情影响,5月份至7月份连续受FⅡ634-16正断层(落差14m)影响,导致原煤产量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余月份原煤产量均达到14万吨以上,本年度累计6次荣获集团公司“建功杯”劳动竞赛奖励。
技改创新——“喷井式”涌现,增效益促发展
为更好适应自动化工作面要求,综采二区始终把难题当作课题研究,把难点作为亮点创新,全区干群不仅积极主动学习应用自动化开采技术,同时结合井下生产实际条件,集思广益、群力群策,尝试改进优化装备器具,扩宽学习培训新方式,创造出一批实用性成果。
结合电液控制系统为当前矿首用,大部分员工对于相关的设备设施不是很熟悉,为增加人员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单位内部整理了一套《综采自动化电气设备故障分析查询手册》,方便检修作业人员查阅、分析、处理故障。
针对柴油机单轨吊上无通讯装置,目前开车停车信号,仅靠司机和押车工使用哨子发出信号,在单轨吊运行过程中,噪声较大,存在听不清哨音的现象,该区创新使用了矿用载波作为单轨吊通讯方式,不仅声音清晰,而且不受噪声影响。
为从根本上改变单体支护强度小、巷道变形失稳、人力回棚劳动强度高的现状,尤其是扭转沿空留巷巷道修复困难,工程量大的不利局面,该区积极响应公司关于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的建议,引进单元式支架替代单体作为两巷超前支护及留巷巷道动压影响期主要支护形式。
“向技术创新和管理要效益,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区队安全高效发展的动力源,全区干群立足岗位、创新创效。”该区党支部书记梁勇如是说。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自动化工作面建设,先后创新应用了水处理装备高压反冲洗装置、实施快餐式备件管理、转载机上应急备件箱的使用与推广等10余项创新技改项目,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以及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采煤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让员工幸福满满
以往液压支架操作工,需身处于被操纵液压支架顶梁之下进行操作,工作空间狭小,劳动强度大;工作面割煤期间,采煤机司机需紧跟采煤机,一个班下来,员工多次在工作面内往返,十分辛苦。
“从事班队长十多年,先后干过炮采、经历过高档普采、综采、如今又干上了自动化。”该区生产一队队长方兴找颇有感触说。
炮采劳动强度大,需打眼、装药、攉煤;高档普采煤机自动切割煤、煤落到“车”里;综采用支架代替了交接梁和支柱,只要用遥控器操作煤机和支架,就能割煤等系列工序,回采工艺不断在改进,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员和体力投入。
自动化系统的建成,每班采煤机司机由3人减少到2人,液压支架操作工由4人减少到1人巡查;系统工由原来3人减为1人,监控中心由1人操作就行了。在工作面常态化运行期间,工作面内巡视和顺槽集控中心操作人员总体维持在5人左右。
如今,实现了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人工干预控制为辅的生产模式,切实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现场管理更细,安全生产标准化更高。以前液压支架10架一块压力检测表,现在架架都安装上了;以前要求支架拉线作业现在工作面配备了“激光灯”保障支架上线……
“自动化工作面实现了常态化运行,安全系数有效提高、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安全生产标准化质量不断提升,在这那么好的环境里舒心开展工作,我们真是感到幸福满满。”该区生产二队员工孙师傅高兴地说。(通讯员 王长松)(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