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严格落实畜牧生产“菜篮子”工程,多点发力,通过强化资金扶持、政策落实、规模带动、服务引领、屠宰监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全力保障生猪稳产保供,确保民众拎稳“菜篮子”。
强化资金扶持,促进补栏增养。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用活、用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对从县境外购进40公斤以上的能繁母猪给予每头400元补助,落实奖励资金200.2万元,新增母猪14505头;对新建标准化猪舍1000平方米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每场奖补15万元,共补助资金180万元,年新增生猪产能3万头;对恢复养殖的空栏规模猪场引进仔猪数量100-200头以上的,给予2万元-3.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合计落实奖励资金52.35万元。通过政策推动,全县空栏猪场由年初98家减少到0家,存栏不足200头的猪场由54家减少到4家。
强化政策落实,推动生产恢复。按照“放管服”的要求,积极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政策。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由养殖场(户)与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协商并签订用地协议方式即可获得用地。同时,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的上限规定,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对禁养区划定的要求,调整全县禁养区划定方案,减少禁养区面积78.655平方公里。
强化规模带动,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温氏、双胞胎、安泰、牧原等大型养猪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集良种繁育、商品猪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其中,双胞胎集团在我县建设的养殖场2020年底出栏生猪8万头,温氏集团在我县渔沟、尹集、向阳等乡镇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建成达产后年出栏规模达50万头。截至2020年底,全县年出栏规模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共203家,其中,年出栏规模1万头以上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达8家。通过规模带动,全县规模以上生猪企业生猪存栏量占总存栏量56.1%。
强化服务引领,抓好疫病防控。制定生猪生产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细化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年出栏500头以上203家生猪养殖场全覆盖纳入每月跟踪调度。建立县乡两级畜牧技术人员联系生猪规模养殖场制度,19个乡镇畜牧站长包保辖区内所有生猪规模养殖场,9名县级技术人员分片联系乡镇指导生产,点对点解决生产发展难题。坚持补栏增养与疫病防控相结合,切实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调运监管、屠宰监测、禁用餐厨废弃物等现行防控措施,精心组织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强化屠宰监管,保障市场供给。按照“集中养殖、定点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的工作要求,优化生猪屠宰布局,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场标准化建设,全县保留灵城、韦集两家生猪定点屠宰场,并严格执行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驻场检疫“两项”制度。持续开展生猪屠宰“扫雷”行动,严禁私屠滥宰,生猪屠宰集中定点率达到100%。加强猪肉储备,对全县市场每日冷藏产品市场投放供应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保障市场需求,全县生猪储备冷鲜、生鲜猪肉能力达0.2万吨以上。(通讯员 周子昊)(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