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麦田四十载 忠于初心育良种——记坚持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的原宿州市农科所副所长程守忠
来源: 宿组轩 2021-05-08 09:57:17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程守忠,1942年5月生,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宿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在四十年的小麦育种事业中,他发扬“三牛”精神躬耕麦田,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共培育出6个国审品种和4个省审品种,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宿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圆一个“温饱梦”,愿做为民服务孺子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粮食产量较低,农产品与食品等物资相对匮乏。程守忠十多岁就与乡亲们一起下田耕作,虽然辛勤劳动,却不能顿顿都吃上饱饭。1962年,他怀着“不再为吃饭发愁”的心愿,考入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启了从事农业科研的毕生事业。

大学毕业后的程守忠,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号召,奔赴黑龙江逊克军马场,并在军营历练中成长为中共党员。虽然身着戎装,但服务农业、振兴农业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1974年他主动请缨到哈拉海军马场担任农业技术员,和其他农技员一起从事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等农技推广工作,帮助提高粮食产量。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北大荒土地上开花结果,也更加坚定了他干好农业科研的信念和决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知识分子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饱含激情重返科研岗位。作为其中一员,程守忠放弃大城市生活与工作的好机遇,义无反顾地返回了家乡,在原宿县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立志要在皖北的土地上,培养出优质高产的良种。

求一粒“金种子”,勇当创新发展拓荒牛

前进道路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育种科研领域,更要不断突破常规、突破瓶颈,以创新打造好农业“芯片”,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1982年,皖北地区小麦生产进入中产水平,程守忠发扬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开拓创新精神,带领科研团队主攻中高产目标,最终成功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打了场漂亮的种业“翻身仗”,结束了安徽省以外引小麦为主栽品种的历史。

育种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既考验眼力和智力,更考验心力和毅力。那时科研经费极其紧张,既不能雇佣工人、也没钱购置机械,播种、田管、杂交、观察、记录、收获、考种、择种,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得由科研人员自己完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程守忠在上千个杂交组合、上万株实验材料中对照亲本考察后代的遗传性,对照气候考察性状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严冬酷暑和雨雪天,为防止某些性状“昙花一现”,他整天钻在地里,弯腰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小麦对极端天气、病虫害等抗逆反应的敏感性。长期的工作让他练就一双慧眼,也留下了一副驼背。通过6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千万个分离株系中决选出1个综合性状好的高产品系,由于来自1988年培育的2号品系,故取名“皖宿8802”。“皖宿8802”一问世就形成轰动效应,直接推动了皖北、苏北等地区小麦单产水平由中产(250kg/亩)向中高产(350kg/亩)的历史性跨越,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新增社会效益40多亿元,成为宿州市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也是安徽省自育小麦品种中增产幅度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种植面积最广的一个,至今仍是老一辈农民回忆中的“脱贫种”“致富种”。“皖宿8802”推广的成功,为农科所积累了充裕的科研经费,有效促成了“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保科研”的良性循环,也为宿州市农资市场繁荣发展提供了“王牌”产品。

程守忠曾说,“8802能够培育成功,是我们的幸运,碰巧遇到了”。实际上,这个“遇到”,不是“偶遇”和“巧遇”,而是苦苦找寻的最终相遇。没有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无法遇到;没有愈挫愈勇的意志,无法遇到;没有对科学规律精准的把握,无法遇到。程守忠口中的“幸运”,背后是百试不厌的全力以赴、是千个日夜的辛苦付出、是万个株系的精心选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潜心研究,才终得“正果”。

守一味“麦田香”,甘为艰苦奋斗老黄牛

“皖宿8802”的成功没有让程守忠停下奋斗的脚步,面对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形势,他提出“高产稳产—高产抗倒—高产抗倒优质”三步走的育种思路,拿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星夜兼程的老黄牛精神,带领科研团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抓攻关,继续培育出10余个优质麦种,不断擦亮宿州农业科技的金字招牌。

程守忠研究麦种像雕刻一样精细,始终坚持亲自动手栽种、试验。目前,虽已年近八旬,多年前研究的样本编号、穗行位置、品种特性,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94年,农科所科研经费大为改善,时任小麦室负责人李明兵建议雇佣工人参与试验田播种,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做研究。程守忠认为播种决定着科研结果的准确性,担心雇佣的工人不够精细,坚持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播种。在实现机械化之前,“科研人员自己播种”成了小麦室不成文的工作规定。

由于过硬的科研能力,上世纪90年代,程守忠曾有过担任分管农业副县长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农科所工作,“我不适合从政,做农业研究更能发挥我的作用”。程守忠专心于育良种,直到退休依然没有闲下来。现任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一所所长张玉坤介绍到,在试验田,大家会经常看到一个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的“老农民”在田中忙碌,那就是程守忠以返聘专家的身份继续从事着最爱的育种事业。(通讯员 宿组轩)(安徽日报宿州记者站 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