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您好,请问有人在么?”五一假期后的一个傍晚,涡阳县涡南镇王塘村,87岁的退休老干部国春景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党史学习教育四本指定书目之一的《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党史>》,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国春景打开门,门外露出两张灿烂的笑脸,“您好,国老,到您这串串门,看看您家里有什么需要么?”涡阳县涡南镇王塘村干部王军和同事赵娜笑盈盈地表明来意。
“串门”,一个听上去既亲切又感到“稀缺”的词语。“亲切”是因为,它曾经是流行于广大农村邻里之间互相走访、加深感情的的交流方式;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住在都市里,上班开门、回家关门,门对门的邻居十几年互相不认识成为了一种“正常”现象,“串门”走动更是“稀缺”。而如今,在涡阳县涡南镇王塘村,“串门”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涡阳县涡南镇王塘村从乡村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村干部利用下午下班时间到各自居住的自然村以“串门”的形式入户走访,面对面地倾听、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王塘村位于涡南镇西北部,全村约4000人,其中70%的青壮年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多,还都在忙着各自的事业,家里的老人大都是自己照顾自己,腿脚不方便,有什么困难和需求,也很难及时给我们说,所以我们就利用下午下班的时间到村里的老人家串串门,问问可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谈到起初如何想到利用“串门”这一工作方式时,王塘村镇包村干部张志彬介绍到。
自活动开展以来,村组工作人员按照分片包联的形式,利用下班和周末的空闲时间入户走访,重点是到老、弱、病、残的村民家中串门,形成了“走访居民必记、了解诉求必记、解决困难必记”的“走访三必记”制度要求,“通过入户走访,让村民了解村级服务内容,收集群众诉求,同时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村民党员和骨干走出家门,形成基层自治力量。”张志彬介绍,通过常态化的走访,王塘村群众“需求清单”正变成村组干部为民服务的“履职清单”。
不到3个月的时间,王塘村村组干部赵娜在“串门”过程中记录了满满的群众需求。一次走访中,一户村民家中新添了宝宝,但孩子迟迟未上户口,也未购买居民医保,这个事情就像“一个未完成的事项清单”一样装在了村组干部心里。她立即通知居民准备好材料,又给镇人社窗口拨去电话,叮嘱他们“无论如何也要等一等这户”,终于赶在截止期限前一天帮居民补缴了医保。
“串门”走访只是拉近党群关系的第一步,目前涡南镇王塘村正对群众反映的需求、问题、矛盾进行梳理,分类制定解决方案。“目前,通过串门为群众办实事这一工作方式在王塘村率先试点,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情况,将这一工作方式规范化、机制化,在全镇推广,切切实实将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办细。”涡阳县涡南镇党委书记邓昌盛说到。(马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