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的忧思
来源: 陈昕 2021-07-19 10:42:08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近些年来,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热情不减、高烧不退,这既让人高兴,又让人忧虑。

农民的子弟进城读书,是多少代农民的愿望。现在的农民终于美梦成真,有条件、有能力把自己的子弟送进城里读书。这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又标志着农民的富有。农民已由过去的追求保证子女“能上学”,进步到现在的追求保证子女“上好学”。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也是农民渴求教育公平、平等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学校办学条件悬殊较大,直至今日,这种“悬殊”,仍未彻底改变。鉴于此,富裕的农民就争相送子女进城读书,让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的农民是有条件的要实现这一愿望,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实现这一愿望,加之,房地产开发商为卖房需要,引诱农民送孩子进城读书,致使现在的不少农村学校门可罗雀,荒草满院,藤蔓爬墙。

农民所以不计成本的送孩子进城读书,就是认为孩子一旦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必能“成龙”、“成凤”。但实际的情况绝非如此,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管在城里寄宿读书利少弊多。

略懂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的教育及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思想开放,多元文化并存,取知渠道宽广,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的监督与约束。但进城读寄宿制的孩子,就缺失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游离于家长的监督与约束之外。这极其不利他们的成长。

教育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教育配合,教师教育学生,尤其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离开家庭教育和家长监督与约束的孩子,多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而没有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孩子,不仅多没有学习进取心,而且耐挫能力差,是很难学有所成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民办“贵族学校”、“全封闭寄宿制学校”,现已是所剩无几,多中途夭折了。究其原因,就是只把孩子关进校园接受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且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育德、育品,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学生读这样的学校,不仅成不了才,还成不了人(正常的人、合格的人);就是成了才,也是“歪才”、“怪才”。因为任何教育的终点都在德育。

社会公认,多数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学生,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他们这些优秀品质就是在农村这个特定坏境下形成的,是祖父辈言传身教的结果。人们自古就说:“寒门出人才,纨绔子弟少伟男。”就是说苦难可以造就人才。孟子也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说:上天要将重大责任交给谁,就一定先使谁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受贫困之苦,做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这个人的内心警觉,性格坚定,增加本来不具备的才能。农村坏境相对艰苦,农民生活相对贫寒,在农村读书的孩子,多在课余,帮助父母种田、干家务,在生产劳动和较为艰苦的生活中,磨练了意志,形成了较为优良的品质、较强的生活处事能力。他们即使成不了“才”,亦能成为大写的人。

但是,农村孩子进城读寄宿制后,就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能否形成以上所说的优良品德和较强的生活处事能力,则另当别论。我们知道,现在进城读书的孩子,年龄大多很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更何况,现在的社会不健康的东西太多,毒害青少年的思潮常常包装着华丽的外衣引诱其上当受骗,所以,脱离父母监督和约束的孩子很容易学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讽刺进城读高中和大学的农家子弟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现在就有很多进城读寄宿制的小学生、初中生,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就贪恋安逸的生活来,节假日时,他们也借故不回家,不是上网吧,就是逛大街,甚至有的学生逃学上网、干坏事,拿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有的还被黑社会利用,结伙打劫。可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管教。

当然,我们并不是不允许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我们只是说将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后,全权委托学校的做法不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眼下,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让农家子弟愿意就近入学,以利开展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萧县教育局 陈昕)(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