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推行“12345”工作法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来源: 刘松 2021-07-30 10:02:17 责编: 陈亮

微信图片_20201222093315

今年以来,萧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推行“12345”工作法,推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常态化。即健全“一个机制”,全面压实防返贫致贫工作责任;建立“两项制度”,畅通监测渠道;实行“三级联动”,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推动“四级网格”预警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测体系;推动“五措帮扶”,实现分类帮扶。

一个机制。萧县接续将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推进有序有效。县、镇、村同步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队伍,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推进防贫监测、帮扶、消除的工作格局。在充分调研走访后,研究制定萧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监测谁、谁监测、怎么监测。

两项制度。一是建立数据共享制度。县乡村振兴局牵头,与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开展数据交换和比对,对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筛查发现的具有致贫返贫风险点和风险户,反馈给乡镇进行核实研判,并将核实研判情况反馈县乡村振兴局。二是建立定期督导制度。县乡村振兴局将日常督导与季度考核相结合,紧盯收支变化及“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常态化督导与排查,注重问题整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级联动。建立村级排查、镇级审核、县级反馈的三级联动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逐级核查、消除风险,确保逐级对风险的实效性管控和有效性解除,获得群众认可。一是村级排查上报。各村每月对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并将最新进展和变化在监测帮扶台账中及时予以更新。对发现的问题及风险户由村民小组网格长向村级上报,经入户核实、村级评议公示将名单上报至乡镇。二是镇级审核评估。各乡镇对各村上报的人员名单,组织人员入户核实评估,将核实结果反馈村级并将名单上报至县乡村振兴局进行备案公告。三是县级标注备案。县乡村振兴局汇总各乡镇上报的监测对象推送至相关行业部门进行数据比对,结合行业部门比对核实结果,组织人员进行系统录入。

四级网格。防止返贫监测,队伍建设是关键。萧县主动适应新形势,结合新问题,层层分解,及时更新推进防返贫监测网格化管理。建立“四级网格”立体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一是县级监管筛查网格。县乡村振兴局牵头,卫健、医保、住建、水利、民政、残联等部门协同,联合建立县级防返贫监测工作体系,每月开展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和比对,对数据比对和信息筛查发现的疑似致贫返贫风险点和风险户,每月反馈给各乡镇进行核实研判。二是镇级核查审定网格。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实施,建立镇级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组,分片包村,指导监督村级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对各村上报的拟纳入监测对象进行审核。三是村级走访排查网格。由村两委负责组织实施,依托现行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按照分组分片的原则建立村级防返贫监测排查组,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信息采集、组织评议等工作。四是村组动态监测网格。各行政村以村民自然小组或农户居住片区为单位,建立动态监测网格,负责常态化监测排查本小组或本片区内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和风险点,做好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等工作。萧县通过建立“四级网格”立体化动态监测体系,将人、事、物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治理范围内,常态化走访、发现、解决问题。

五措帮扶。萧县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原则,持续落实“四个不摘”具体要求,采取开发式与保障式相结合的帮扶方式,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困难群众的政策落实力度,综合分析户内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并创新提出“五措并举”的帮扶模式。一是产业带。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五彩”农业特色品牌,着力推进“四带一自”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监测对象稳定增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实现经营有收入。二是就业扶。大力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常态化开展“周三招工”“周六招才”等系列招聘工作,加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拓宽监测对象增收渠道。三是政策兜。对无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带动的监测对象,积极落实低保、健康医疗、教育资助、养老保险和特困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四是志气扶。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增收致富,注重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从思想、技能等方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等良好社会风尚。五是社会帮。广泛动员、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创新工作举措,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开展扶弱助残帮扶,有效化解弱势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风险。(刘松)(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