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刘街道:蝶变展新颜 沃野织锦绣
来源: 2021-08-03 10:34:17 责编: 王素英

714875787563859352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引领乡村生活新方式、新风貌……近年来,为加快对接并融入城市社区,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以引进农业项目为起点,搭建现代农业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产业振兴集聚区、田园综合体、农村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上下联动加快推进村(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文化服务供给等工作,走出乡村振兴时代大潮中“五个振兴”的统筹推进道路。

通过项目大建设、基础大配套、民生大改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高刘街道逐步形成了村(居)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特色产业明显、红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努力实现“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目标。

4

产业振兴全力实施助推计划

走进高刘街道沈塘村辖区内的三生缘石斛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连栋大棚整齐划一,近4000平米的棚内石斛怒放,“绿意”盎然,大棚内20余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这石斛浑身是宝,明目、利胆、抗疲劳、降血糖……”周前凤是高刘街道沈塘村村民,她低头采收石斛花并一口气介绍了石斛的10多个好处,手到之处眨眼间一朵朵石斛花已进入身旁的篮子里。“8个小时,能采30斤左右的花,多采多得,一天干下来最少120块钱工钱没问题”,她边采花边回答问题。

在基地内,一大片粗壮的意杨树干上,一道道黑色螺旋条纹,上面长出一束束浅绿鹅黄的枝叶,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基地利用意杨树培育的观赏石斛”,和周前凤一样在这里采花的王海云也是高刘辖区的群众。王海云2015年底从上海务工返回高刘老家照顾孩子,刚好看到三生缘基地初期建设招工,咨询基地招聘人员感觉工资福利待遇比较满意,而且离家也近,于是跟家人商量后应聘为三生缘员工。除此之外,流转土地的群众每年还可获得35万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

三生缘石斛基地成立于2017年,一期占地500余亩,投资3000万元,计划建成1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主要从事新品种推广、科技研发等工作,目前石斛盆景、鲜条、干花、枫斗等石斛系列产品十分畅销,仅单干花每公斤卖到1.2万元左右。这只是高刘街道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同时为发展集体经济,高刘街道探索出稻种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新模式,依托千亩园种业有限公司为天河村农户及种粮大户提供4千多斤优质水稻品种,按要求种植面积1千余亩,秋收后村(居)牵头帮助农户统一销售。目前天河村已发展成为水稻种植销售基地,集体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

除此以外,高刘街道按照“党群创业互助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引导成立了美丽乡村文旅公司、沛西蔬菜贸易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民俗、乡土、农耕于一体的“天河乡村旅游”“新桥观光采摘游”乡村旅游路线。依托南淝河源头,规划建设占地面积6000亩,总投资额约15亿元,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水源故里小镇,围绕重修江淮书院、建设风物集市、农耕展馆,打造以合肥人民的母亲河为乡愁纽带的文化田园综合体。

6

人才振兴全力培育三农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必须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接续奋斗,做好乡村振兴文章。”高刘街道党工委书记海道勇介绍,随着高刘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不断趋于“空心化”“老龄化”。

为解决这一困境,高刘街道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培养本土人才、积极激发乡贤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的方式,凝聚人才力量。近几年,街道招聘三批党性强、年轻化、懂农业、爱农村的村级后备干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围绕高刘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街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抓好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积极与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及时就各领域人才进行沟通和交流,成立党员乡贤联盟,将党员、乡贤、返乡青年等几股力量有机结合,拧成了一股绳。通过成立联盟、颁发证书、宣读倡议等形式,充分激发其助推家乡发展的意愿和担当,在村庄治理、公共服务、项目攻坚等各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创业,突出引才重点和方向,以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二爱”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培养目标,104名后备干部进入基层组织蓄水池,着力引进对新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领军人才,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红色资源全力带动特色文化振兴

大革命时期,高刘涌现出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他们是合肥西乡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共组织的缔造者;抗日战争时期,高刘集是皖中抗战的前哨,合肥社会各界在这里结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高刘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同弘扬本土红色文化相结合,征集“寻找峥嵘记忆·讲述家乡变迁”老照片老物件活动,抢救性深度挖掘高刘人文资源,传承乡土文化遗产,以乡土物证唤起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情怀。

发动开展乡土文艺人才普查工作,将非遗传人窦长胜等各类能人78名编入人才库,整理出《酒书记》《十看高刘》等民间曲艺。开展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进行走访普查,邀请文史专家多次召开红色文化工作建设座谈会,将重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编辑整理、统计造册和分类归档。根据不同级别、价值,采用红色文化资源分级保护管理,并对5处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进行挂牌立碑,积极推动一批重要红色文化遗存、革命遗址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完善体验链,推动南淝河源头、长岗大捷、革命烈士陵园等为重点的红色文化研学线路,把历史故事融入体验中。通过绘画、话剧、音乐剧、微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红色人物、红色地标都成为高刘的“红色记忆”,确保宣讲有形有情、有声有色。组织创作了以高刘籍烈士红一师政委李坦为原型的红色情景剧目《烈士—李坦》,以三打高刘集为主线的情景沙画,以本土红色家书的戏剧曲艺等文艺精品。由合肥市党史专家库成员方庆宗执笔编写了红色文献《高刘史话》,记录了各革命时期的高刘地方史、与高刘密切相关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以及高刘革命遗址等。

依托地域民俗文化、农耕文明,建立天河美丽乡愁馆、岗北乡愁文化宣传廊等,展示高刘本地良好的家风家训、贤达人士和特色风物,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愁特色,让优良的乡土文化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生态振兴全力改善人居环境

今年以来,高刘街道着眼乡村振兴,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上下联动,全民参与,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更靓、乡味更浓,村村优美、家家整洁、处处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街道多次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举措,认真排查摸底,分解工作任务,制定整治标准,明确整治重点,从严狠抓落实。

街道充分利用“流动大喇叭”、微信、QQ、抖音等平台,广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动态,结合疫情防控,录制人居环境整治音频,在辖区循环播放。

与此同时,街道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每日不定时开展卫生巡查工作,并对发现问题拍照上传。作为对保洁公司的日常监督,街道出台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加大对乱堆乱放、污水治理等工作的考核力度,对工作不力的负责人进行约谈。高刘街道还充分发挥“党员楼栋长”作用,让党员当好监督员和劝导员,对保洁员、楼栋长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督导,并对群众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劝导,形成了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局面。

“人居环境整治是民心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特别是要与基层党建、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使村庄更靓、乡味更浓。”海道勇说。

组织振兴全力完善治理体系

“眼瞅着这片楼就起来了,去年这里基本都是菜地一眼望去满目的农耕景象,旁边的那条马路就是条砂石路。”家住陈桥村的朱云感叹道。如今,高刘安置点二期,已经变成了初具外形的安置小区。

农田消失,高楼矗立,人口稠密,“倒挂”严重。高刘,成了典型的城乡转型代表,来来往往的群众里,有顶尖互联网企业的高科技人才,有企业的退休职工,也有老农民和年轻的技术人才。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引领又是保障,高刘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做到街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靠前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推进落实到位。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激活党员队伍,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服务民生,调动社会各界支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党建“引擎”推动绿色发展。

5

高刘街道辖区内已建成小区14家,其中安置小区6家、商业小区1家,长鑫电子有限技术公司、蔚来汽车、沛顿公司、鑫丰科技、万维科林公司、菜鸟驿站等几十家公司入驻高刘,片区活力进一步显现。为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进度,高刘街道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推进片区建设再提速,做好“蔚来汽车”“空港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扎实推进长岗片区城市化建设推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塑造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新形象,助力空港新城建设跑出新速度、刷新新高度。

“街道努力选优配齐干部,干部的思想认识程度、工作落实力度、责任担当态度,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高刘街道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定力,集天下英才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

同时,街道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政策壁垒,以培育、招引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等为重点,推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通讯员 陈佳佳 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