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沈塘村的工作人员,请问您家里常住有几口人?近期有从疫情风险区回来的人吗?15岁以上的都接种新冠疫苗了吗?”8月1日晚20时,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沈塘村疫情防控工作组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走进河畔雅苑小区,开展上门入户排查高中风险地区返肥人员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忙碌的人群中,由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张乐领衔的“白大褂+红马甲”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了高刘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疫工作,巩固前期防控成果,高刘街道各部门、村居、卫生服务中心……防疫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激增,处处可见他们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忙碌的身影,让群众在疫情面前暖心又安心。7月30日,高刘街道召开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指导各村(居)对辖区内的居民小区、单位、商户等进行“全排查、护万家”的“敲门行动”,按照从严从紧要求,第一时间摸清居民情况,确保人员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网。
“我是一名普通的村两委,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的经历让我亲眼见证了党的伟大,感受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高刘街道的微党课上,党员张雪芳激动地说。当天的微党课是街道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人员志愿服务队“微系列”活动之一。“微系列”活动还包括“微访谈”“微视频”“微团课”等形式。
在清韵商城,接受现场访谈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前宝激动地说:“这些‘防疫志愿者’到我家里来,听我讲抗美援朝战役故事,他们给我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战‘疫’故事,我更加坚定了‘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这样‘情景式’的微宣讲效果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高刘街道党工委书记海道勇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以“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主体的党史学习教育志愿服务队通过“微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见微知著,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同时,更加坚定了群众早日战胜疫情的信心。
截至8月2日,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志愿服务队已开展“微系列”活动30余次,走进辖区10所学校、24个村(居)、2家卫生服务中心、10余个疫苗接种中心,8万余人接受了面对面的党史教育。
在高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协助医务工作者维持秩序,引导患者利用手机小程序做好接种信息登记工作,减少等待时间。
“从4月初开始,我们安排了40余名医护人员到各接种点开展疫苗接种保障工作。接种点每周6天夜间延时接种、送苗进村(居),接种人员每天工作时长都在10小时以上。”防疫队员、高刘卫生服务中心公卫中心主任刘亮明说,自2020年疫情防控结束后,一线防控人员自发组建成疫苗接种“突击队”,对辖区集中接种点、临时接种点4个问诊登记台、10个接种台的40余名志愿者进行全方位指导,为群众讲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疫情当前,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基层党员,一定会冲在最前面!疫情不退,我们不退!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诺言。”目前,高刘街道辖区累计接种11万余剂次新冠疫苗。
“奶奶,我要报名到防疫一线去,跟叔叔阿姨们一起战斗!”看到沈塘村征集防疫志愿者,18岁的安医大护理专业新生陈昕旸与奶奶简单交流后,便赶到村委会报到。在入户登记过程中,她耐心地询问入户群众家中人员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提醒未接种疫苗人员及时接种疫苗,和早已在一线坚守了多日的村两委成为了“战友”。
“有需要,算上我一个”“我也想尽一份力量”“我明天有空,我可以上”……自沈塘村发出倡议书、招募令后,就不断接到志愿者的报名,一时间,辖区党员、学生志愿者、返乡群众等纷纷报名,争当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逆行者”。
22岁的唐静是芜湖皖南医学院药理学专业学生,看到防疫志愿者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学医的她特别钦佩。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次报名成为防疫志愿者后,在今年村里再一次招募入户登记核查志愿者时,她穿着红马甲再次跟着村两委忙着为居民登记信息。“7月的天气穿上红马甲顶着大太阳,一整天走街串户登记辖区人员信息,汗水不停地从发间淌出,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就像烤火炉一样。”唐静说,只有工作结束回到空调房脱下马甲才觉得舒服一点,闻着一股扑鼻而来的汗馊味,才发现自己已经“臭”了。
在入户登记过程中,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配合登记的一个个暖心瞬间让16岁的刘培成感动,“开学我上高一,第一次做志愿者让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说话声音总是很小,遇到年龄大听力不好的爷爷奶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凑近我身边仔细听我讲了,尽快帮助我了解他们家庭情况。”他说,还有的叔叔看我年龄小,出门的时候还要给我塞吃的喝的。“防疫志愿者们特别伟大,将来我也要做一名尽责的青年人。”(通讯员 陈佳佳 俞来 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