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启动以来,萧县以“选出忠诚过硬好头雁、换出团结协作好班子、营造风清气正好生态、形成干事创业好氛围”为目标,注重源头把控,规范操作程序,压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作。全县253个行政村、21个社区全部高质量完成党组织换届选举,共选出村(社区)党组织委员会委员1391人,整体过程平稳有序。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确保换届过程依法依规
一是把强化党的领导摆在首位。县委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分3个片区召开座谈会,认真研究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以上率下、靠前指挥,带头落实“包乡走村入户”制度,深入村(社区)开展换届选举“集中问诊月”活动,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压紧压实各级换届主体责任。二是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关键。迅速成立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和联系指导组、巡回督察组,镇、村分别成立换届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换届工作格局。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专题审议换届工作实施意见以及10个配套文件,明确“1+3+10”文件体系,为抓实换届工作提供路径支持。三是把强化宣传引导贯穿全程。实施“五个一”举措,开展一场全覆盖培训,举办县乡换届专题培训班,培训4000余人次;编发一套换届工作指南,规范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程序、常用文书、流程图等;落实一轮宣传教育,融合萧县书画元素,采取入户走访“说”、农村大喇叭“讲”、宣传条幅“看”、微信公众号“宣”、朋友圈微信群“转”的“五位一体”宣传模式,发放案例选编、宣传海报3500余份,开展警示教育50余场次;签订一份纪律承诺书,全县12000余名换届参与人员积极响应,做到纪律承诺100%;制定一张换届时间表,明确村(社区)党组织换届环节步骤,倒排工期,抓好落实。
实施排查整固行动,有力化解换届风险隐患
一是选情档案建在前。按照“6个清楚”要求,建立“红黄绿”分类管理台账,将换届重点难点村纳入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整顿,“一村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整顿提升。依托基层网格党群服务站,开设“选情监测站”,设立社情民意收集箱、选情动态“作战图”、社情民意热线等,畅通社情民意收集渠道,及时化解影响选举稳定的不利因素。二是应对措施想在前。建立“1+5”换届工作专班,组织、纪委监委、宣传、信访、卫健等5家单位牵头制定换届业务、风气监督、宣传舆情、信访维稳、疫情防控五个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做到风险隐患全方位、全过程把控。三是破解难题干在前。对重点村用重兵,对“红色”预警村以及信访矛盾较为突出村,县乡两级组织、纪委、信访、公检法司等部门集中“会诊”,全面研判评估换届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针对性制定换届应急预案。同时整合县级指导督察组、乡镇监督员、村级信息员等队伍,采取“巡回督导+驻点指导”,对重难点村集中攻坚,确保村级班子“无病”换届。
实施暖心关怀行动,妥善安置退职落选干部
一是采取三种暖心方式。召开一次欢送会,举行荣退仪式,对退职干部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颁发荣退证书,增强村(社区)“两委”干部离任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送出一封感谢信,充分肯定退职村(社区)干部过去的工作成绩,送出美好的祝愿;开展一次谈心谈话,落实乡镇党委书记与退职落选村(社区)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做到落选不落志,离岗不离心。二是落实一项待遇报酬。做好离任村干部统计、核实、认证和补贴发放工作,对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落选退职干部,及时审核并足额兑现离任村干部补助。三是畅通五个安置渠道。对未满60周岁且愿意继续在村服务的人员,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个人特长设岗定责,畅通村配套组织、合作社、4+2队伍(卫生健康协会、红白理事会、文体娱乐协会、老年协会、党员队伍、乡贤组织)、综治维稳岗、公益岗“五个渠道”,让退职村干部有岗有责、有位有为,继续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