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三面镜子”照亮民政民生工程
来源: 侯芳 顾义胜 2021-12-02 10:31:01 责编: 余红霞

今年以来,全椒县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突出“我为群众办实事”主线,扎实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等实践活动,切实履行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职责,让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

用好“显微镜”,精准锚定最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精准认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信息化为支撑,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制度完备、高效顺畅的“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新格局。    

精准核对。先后开展了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摸排重点人群,落细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整治社会保障资金发放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农村低保精准度。今年以来,清退不再符合低保条件对象773户812人。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办理低保备案82人。    

精准发放。从7月份起,再次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同期的每人每月628元提高到670元。1-11月份,为全县8049户11032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6045万元、人均月补差522元。按照A、B、C三类,建立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突出“三无人员”、重病家庭、重残家庭,做到分类施保。

用好“多棱镜”,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下放审核权限。深化“放管服”改革,从10月份起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救助原则,压缩审批时间、抓好审批监管、规范救助行为。并在乡镇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小额临时救助权限下放乡镇,确保应助尽助、及时救助。    

优化办事程序。在镇村为民服务大厅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依托便民投诉电话,及时转办、交办群众提出的救助诉求,及时解决、及时落实,必要时开展信访听证,形成高效协同机制;科学调整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等审核审批程序,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不再进行民主评议。    

增强救助时效。优化简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对于急难型对象,规定县、镇级民政部门可“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对于支出型对象,按照审核审批程序办理;对于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审批,采取“跟进救助”“一次审批、分次发放”等方式,增强救助时效性。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救助困难群众933人次,发放救助金154万元。

用好“广角镜”,将党恩暖心服务体现到救助工作中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乡村振兴、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将低保、特困、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今年以来,将402户461名困难群众新纳入农村低保。

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实践活动,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动员民政系统和各镇民政工作人员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对走访慰问发现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指导村(社区)开展日常走访,及时上报有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实现社会救助从“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党史学习教育期间,走访困难群众700余户,其中慰问192户,送去了党恩、送去了关怀。    

探索其他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200余名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深化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为700余名城乡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侯芳 顾义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