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家住涡南镇张营村37岁的王秀玲,把孩子交由村里农家书屋的志愿者免费辅导功课后,骑着自行车来到了离家不远的鞋厂----巧铧鞋业有限公司上班。“既能照看孩子,还不耽误上班,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日前,在涡南镇巧铧鞋业,王秀玲对镇“四送一服”办负责人高兴地说道,“要不是迫于生活压力,谁愿意舍家外出务工啊?虽说沿海地区工资相对高些,可去掉房租等日常开支,实际能攒到手的也寥寥无几。”谈及当初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王秀玲又略感无奈。
涡南镇亳州巧铧鞋业有限公司(位于涡南镇胡碱村)
在返乡就业之前,王秀玲一直辗转于上海各鞋厂,近10年的时间里熟练地掌握了裁切、削皮、贴内里、烫印等鞋子制作的全流程手艺。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和岗位竞争力大,在厂里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年一直都呆在流水一线,拿着微薄的工资。
2021年国庆节前夕,王秀玲从老家发小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巧铧鞋业有限公司招工简章”的链接,了解到亳州巧铧鞋业有限公司与禧玛诺(世界500强企业,公司总部位于连云港)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生产钓鱼鞋、赛车鞋,2012年涡南镇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到胡碱村,利用胡碱老粮站作为生产车间。因订单需求旺盛,急需大量18-55周岁的针车鞋面加工削皮工人,保底工资3000元,另按件计算工资,熟练的工人最多能拿到7000元的工资,而且还提供免费食宿。
鞋厂工人正在认真地对鞋料进行裁切、削皮等制作
“当初看到这条信息时,一下子就心动了,可还是将信将疑,能有这么好的待遇么。”现在已经完全消除了顾虑的王秀玲,聊起去年的那件“怦然心动”的事,“不好意思”地笑了。2021年国庆节,王秀玲利用放假时间回到了老家,通过实地考察和向老家人打听,又回想起自己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这些年,尤其是每年过完春节,站在村口看着自己远行的孩子身影,更加坚定了回家就业的决心。
国庆假期结束后,王秀玲回到上海处理好各项事情后,怀揣着对孩子、父母的眷恋,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镇“四送一服”办深入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当初来应聘时,通过详细的面试和具体实操后,就认定她在鞋子生产业务这一块确实熟练,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而且不需要岗前培训,能够直接上岗。”巧铧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志强说起对王秀玲的第一印象时,称赞、满意流露在话里行间。
像王秀玲这样选择返乡就业的技术工人,在涡南其实还有很多,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我镇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大城市疫情形势的不稳定,春节前后,来镇社保所咨询企业招聘信息的人络绎不绝,在外漂泊多年甚至半生的老乡,都感觉在外千日好,不如在家一日甜。
涡南镇2022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现场
春节前夕,在1月29日涡南镇举办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上”,在外创业10多年,今年55岁的刘传杰谈了这些年在外创业的不易,听到镇有关领导介绍完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当场就表达了坚定返乡创业的意愿。杨楼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创始人燕幸存分享了她自己的创业经历。2018年,在外已小有成就的燕幸存,看到家乡的好政策与发展潜力后回到杨楼村,创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先以自己家耕地做种植实验,今年先后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中药材。
“说实话,不管是对像我这样在外创业的,还是大部分在外就业的,当年选择外出,身上既没资金又没文化,在大城市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和优势,也许在当地我们就是一条‘虫’,可凭借我们这么多年在外的经验和眼界,返回自己家乡,我们就可能变成一条‘龙’。”一位参加座谈会的在外创业老乡感慨地说道。
这种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就业顾家两不愁的产业模式,既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马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