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谯城区
张西军:乐于助人,平淡人生也精彩
来源:韩守涛 2022-07-06 20:30:44 责编:代明俊 喻寒松 夏朝阳

张西军,1940年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58年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1960年入党,1963年退伍,随后在一家酱菜厂工作了十一年,当一名电工。后在原亳州市电影公司当一名放映员,2000年退休。从张西军的人生履历中,找不到一点惊天动地的痕迹,然而,正是这样一名“普通人”,却用自己普通的方式书写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图片

心情好是最大的福

亳州市谯城区青龙街46号,是张西军的住处。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他的家,房子是租来的: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两张大床,一张自己和老伴睡,另一张是两个孙子睡的;两张桌子,一张吃饭用,另一张放着电视和一些杂物,外加几个小木凳,这些几乎就是张西军的全部家当了。厨房是张西军自己亲手搭建的,很小很简易的那种,个子稍微高一点的人进去几乎都抬不起头来。做饭用的是那种老式的地锅,烧的是他平时到处捡回来的木柴,这在城市中是很难见到的。

退休后,张西军就一直住在这儿,主要是为了照看在城里上学的孙子。张西军和老伴两人都有退休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了家,儿女们虽不太富裕,但对老人都很孝顺。张西军对目前的生活很是满足:“吃不愁,穿不愁,比以前强得太多了;再说,什么叫福?有吃有喝,心情好,就是最大的福。”

2000年,一家食品厂主动找到张西军,要聘请他当电工,月工资700元,被老张婉言谢绝了;2004年,儿子又给他找一份工作,在农机大市场看大门,工作很清闲,收入也不低,又被他拒绝了。老张说:“如果真的干这样的工作的话,人就被拴住了,就不能为他人、为社会办更多的好事了。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够花就行了。”最后家人没有办法,只好由着他了。

快乐的秘诀

熟悉张西军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快乐的老人,活得自在,笑容整日挂在脸上。张西军说,他有自己保持快乐独特的秘诀。2000年,刚退休那阵子,张西军的确感到很清闲,但时间一长,他就觉得内心有些空虚。以前工作的时候忙碌惯了,猛地一闲下来,用张西军自己的话说,“心里感到空落落的,感到很不适应,好像生活节奏一下子被打乱了。”可是,不能这样闲着,总要干点什么事呀,张西军想:“我毕竟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虽然退休了,但党员这个身份是永远也不能退下来的;我的身子骨还比较结实,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他人做一些好事。平常跑步是锻炼身体,修桥补路也是锻炼身体;钓鱼遛鸟是陶冶情操,做好事同样也可以让人格升华。作为一个受党教育了几十年的老党员,虽然已经不上班了,但每月却白白拿着共产党给的退休金,不做些什么,让咱的心里不安呀!”正是这些朴素的理由,张西军开始了他的“学雷锋”之路。

图片

有困难 找老张

张西军到底做了多少好事,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得知有记者要采访他,张西军在电话中连连推辞说:“这些算什么呀,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你还是别来的吧,这要是在报纸上登出来了,人家会笑话的。”曾经在部队当过工程兵的张西军对于电工技术很是在行,而且他又有一定的钳工技术基础,再加上他平时爱琢磨,学会了不少手艺。用他的邻居们的话说“老张几乎什么都会收拾,是个大能人。”

谁家的灯具不亮了,要找张西军;自行车坏了,要找张西军;下水道堵了,也要找张西军。对于诸如此类此类的事情,张西军从来都是非常乐意去做的,不收任何费用不说,有时自己甚至还要倒贴上不少买配件的钱,街坊邻居们有时过意不去,要给他一些报酬,都被张西军婉言谢绝了。“我没有什么大的能耐,既然干不了大事也没有钱去捐献,只好做这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越是这样,我的心里越是平衡,踏实、高兴。话又说回来,人活着不就是图个心情舒坦吗?我为人家做了一些事,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呀!”张西军笑着说。

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困难,找老张”这句话成了周边邻居们的口头禅。张西军是个有心人,为了节约做好事的“成本”,日常生活中,他有意识地收集一些铁丝、钉子、螺丝之类的东西,他有两个“百宝囊”:一个里面装满了扳手、钳子、电笔、螺丝刀等各式各样的工具,这些都是他自己花钱买来的;另一个则是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钉子和各种各样螺丝等小玩意,这些都是他捡来的或是收集来的。对这两个袋子,张西军非常珍惜,也非常得意:“一般的小问题,用这两个袋子对付着就能够解决了,既省钱,又方便。”

图片

张西军热心助人的事有很多:有一年,邻居家发生了火灾,他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火海中,在众人的帮助下,火是扑灭了,张西军却浑身是泥水,脸烧伤了,手也抓破了,后来,邻居登门道谢,张西军说:“亲帮亲邻帮邻这是天经地义的呀,再说,哪有见火不救的道理呢?”张西军的生活虽不富裕,但他却热心于扶贫济困。老家的村子里面建学校,他带头捐资1000元;邻居家的孩子上学一时拿不出学费,他上门送去了300元;过年时,他为社区内贫困的五保户老人送去了面粉等物品。类似的事情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张西军说,虽然我的生活不太富裕,但毕竟还有一些人生活要困难得多,他们有了困难,我知道了,就应该尽力去帮助。

“编外”的道路维修工

张西军有个“爱好”: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铁锹、铁锨等工具,到处“遛”。某处路面出现了破损,有了或大或小的坑洼,很快就被人填平了,这里面,有一部分就是张西军干的。一共填了多少处破损的路面,张西军自己也说不清。他经常骑着三轮车满处“转悠”,发现哪儿的路面有了破损,就从工地上拉一些建筑垃圾把它填平。“这其实也费不了多少事,材料是不要钱的,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和力气,举手之劳,可以为许许多多的人出行带来便利,再说,出点力气,也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张西军笑着说,“有不少人以为我是专门从事道路维修工作的工人呢。”张西军义务修路之初,家人对他的行为也表示过反对,因为这样经常在外东奔西跑,饭也不能按时吃,觉也不能按时睡,家里的事也不能帮着干。儿子说他:“您这样做,耽误了自己的事不说,这么大年纪了,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呀?”张西军却笑着说:“我的身子骨还硬朗着呢,我要趁有力气的时候多干点事,要不然,对不起共产党员的称号不说,也不好意思每月的退休工资呀。”

图片

自一九九八年至今,寒来暑往,刮风下雨,张西军的“编外”修路工工作几乎就没有停过,市区内大大小小的街道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许多出租车司机、环保工人都因此而认识了这个闲不住的老人。时常有出租车司机见到他时,主动地打开车窗向他问好,向他表示谢意。还有一些热心群众、店铺老板在张西军干活时,主动为他送来茶水。

期待“众人拾柴”

张西军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人、带动了一些人。有一次在南门口附近垫路时,一个男青年得知他的情况后,帮他一起干了起来,干完之后,这名男青年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了下来,对张西军说:“大爷,以后你到哪儿做好事,一定要叫上我呀,我要向你学习!”

2020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市人民医院门前的路面上上积雪较多,非常滑,给过往的行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没少有人摔倒。见此情形,张西军就从家中拿来了铁锨,在这儿当起了义务扫雪工。他的此举很快就影响了许多人,没有任何的语言,不一会儿,就有一、二十人过来和他一起忙碌,连一些放学的小学生也主动地参与了进来。这些事情让张西军感到非常欣慰。他说,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更多的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毕竟,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呀。

图片

张西军多年做好事,用坏了3辆三轮车、电动车一辆、铁锨15把,砸地角镙丝130多斤,化解群众矛盾200多次,帮助别人修补车胎600多次,修复井盖200多个,帮助别人换灯泡、修电器1000多次,帮助群众修房子600多次。

张西军还经常到武警部队、军分区、消防部队慰问、演讲。每年学雷锋活动月,他到各个学校做报告和讲雷锋的故事。他还经常帮助军烈属,为他们做好事,帮他们排忧解难。

图片

同时张西军还经常到光荣院与老军人谈心,经常向灾区人民捐款。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三树立,四不忘”:即:树立破私立公多为别人办好事的雷锋精神;树立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世界观;树立对党对人民对父母要有感恩的心。不忘过去历史;不忘革命先烈;不忘党的好政策;不忘为人民服务。

图片

张西军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日报》、亳州广播电视台、《亳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他本人还获得了多项荣誉。

2006年获得“感动亳州”荣誉称号;

2006年获得亳州市“十佳文明市民”荣誉称号;

2008年获得谯城区“感动谯城道德模范”;

2008年获得亳州市第一届“亳州市道德模范”;

2007年,被评为“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个人优秀典型;

2010年入选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2013、2014、2015年获“春运优秀志愿者”;

2015年获毫州市“学习雷锋好榜样”;

2016年获得全国“时代楷模第十二届爱心中国公益形象大使”;

2018年获得“全省模范退役军人”。

张西军谦虚地说:“社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是受之有愧呀,毕竟我只是做了一些极为普通的小事。”“为国为民总是规律,无私奉献永是考题”,这句话是张西军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行动准则。如今,已82岁高龄的张西军仍行进在“学雷锋”的路上,用他自己平凡的方式书写着绚丽的人生答卷。(韩守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