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自古以来,谷物就是生活富足、生活美满的乡镇。地处萧县西南的孙圩子镇是传统的农业重镇,该镇党委大力开展“党旗映黄土 金谷说丰年”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品牌建设,坚持用党建引领传统农作物产业发展,以黄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谱写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孙圩子镇徐双楼村位于萧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下辖16个自然村,总人口6178人,耕地面积8396亩,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2名,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仅为8.22万元。自2021年9月全镇开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以来,该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集约土地565亩种植小麦,午收后去掉生产成本,于2022年7月份入账31.2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什么让徐双楼村产生了质的变化呢?
党建引领 转变思想寻突破
坚持党的领导与生产模式相结合。孙圩子镇在全镇10个行政村建立 “1135” 工作机制。“一社”,即每村成立一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一站”,每村成立一个党群服务站,为广大社员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种土地托管模式”即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农田承租相结合。“五统一”,即合作社把粮食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制定统一测土配方、统一机耕机播、统一种子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收的 “五统一”种植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坚持把“依法、自愿、有偿” 作为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的最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土地集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土地集约平稳推进。
采取“1135”模的工作机制,事实也证明这是一步“妙棋”,徐双楼村的小麦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亩产量由原来的980斤提高到1050斤,亩产收入就达到了1575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增长。
▲徐双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喜获丰收
扩大生产 致富蛋糕做更大
坚持解放思想与科技运用相统一。午收后,徐双楼村新集约土地200亩,继续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在传统农作物多元化的冲击下,徐双楼村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发展战略,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开展调查研究,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农作物进行筛选,并邀请县、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专家对土壤检测,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最后,在种植玉米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种植了300亩高粱,种植120亩大豆,扣除生产成本后预计净收益25万元。徐双楼村以无人机、整地机等现代农机为依托,为传统农作物种植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该村因地制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乡村产业发展多样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徐双楼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干群齐心种植秋季农作物强化指导 内挖外引夯基础
孙圩子镇始终着眼优化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领办合作社综合能力,由镇党委牵头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合作社开办流程、要点,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供强力支撑。徐双楼村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由村书记带队,组织村“两委”人员一同到张庄寨镇武楼村、杨楼镇新廷社区等地观摩学习,系统学习合作社的运行模式、业务知识和经营理念,进一步提升认识、开阔思路、拓宽视野。为了提高种植技术,该村书记在双腿受伤的情况下,组织党员干部到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丰种业学习小麦大豆种植,育种技术。
徐双楼村经常性参加镇党委组织召开的培训会,系统组织学习了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行的理念,先进地区的典型案例,现场进行交流研讨合作社的经营增收理念及管理运行模式,让党组织“心里有数”。由镇经管站牵头组成业务指导小组,结合徐双楼村发展实际,到村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指导,确保“不走偏”。
▲徐双楼村组织到濉溪县百善镇柳丰种业学习种植和育种技术
孙圩子镇徐双楼村以党建为引领,用好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村集体和群众的“致富锁”,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增收致富小康路,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多元经营,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党旗映黄土 金谷说丰年”的内涵在发展中也得到了持续丰富。(张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