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水西门社区的张发武、张玉林父子俩是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对“父子兵”。1951年,刚满16岁的张发武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我加入的部队是为前线运送辎重物资。有一次,部队被打散,最后靠着我军的信号弹和美军的照明弹找到了部队。”张发武回忆战场的残酷,“经常有敌人的密探在暗中打冷枪。”战斗中遭受炮击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退休后的张发武听力下降严重。
34年后,张发武的儿子,刚刚年满19岁的张玉林经过14天的强化训练,也赶赴前线。“部队中途中转陕西华县时,没想到竟见到了父亲。”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张玉林回忆这段经历,禁不住热泪盈眶,“原来,父亲在北京出差,听说我即将奔赴前线,连夜赶到华县,和我见了一面。当时的我,就想着要参军,实现儿时的梦想,没有多想。而经历过战争的父亲,知道战争的残酷,他是带着‘见最后一面’的心情来看望我的。”作为部队尖刀的火力队队员,张玉林与战友在崂山前线并肩作战,在一线坚守整整一年半,胜利完成任务。
1954年,张发武从朝鲜回到祖国,先后在陕南石棉矿、四川石棉矿、合肥某研究所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铁鞋脚底冒火花”的矿山运输工到钣金八级钳工,为国家建设奋斗了一辈子,于1993年退休。儿子张玉林退役回到合肥的父母身边,子承父业,成为模具钳工。
“我父亲一辈子兢兢业业,主动加班加点工作,手下的产品,个个都能成为标准件。”张玉林看着父亲,“他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和得失,从我父亲那里,我也学会了技术,也学会了为社会奉献,哪怕是一个平凡的岗位照样能为国家做贡献。”(甄长虹 夏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