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南谯区
退伍不褪色 家乡建功业——记滁州市最美退役军人朱刚
来源:袁正英 宋晓峰 贾松涧 2022-07-27 11:09:44 责编:代明俊 许梦源 王逸群

提起退伍军人、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红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刚,镇村干部和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一名退伍不褪色,有为勇担当,一心为村民的好书记。

朱刚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当一名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79年他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既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军事技能,也锤炼出了敢打头阵的拼搏进取精神。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1982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退伍,朱刚放弃了多个诱人的工作岗位,执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开始了创业建功,建设美丽家乡的新征程。

由于朱刚退伍不褪色,扎实做事,热心为村民服务,1985年被选为村委会主任,1993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了把家乡建设成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城镇化新农村,他38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团结带领全村干群,砥砺前行,奋力拼搏,胜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民富村美,蓝图变现实大跨越。展现了他对党、对家乡、对村民的无比忠诚,更展现出一名退伍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辉形象, 谱写了一曲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家园的时代赞歌。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红山

为改变村民居住分散、零乱,基础设施不配套落后状况。结合村情实际,朱刚决定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他组织村两委、党员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讨论、精心谋划、在广泛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老村庄拆迁、土地置换等方式,规划一个占地约500亩的蓝图,城镇化居民小区统建点——红山新村。为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他专门请来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新村农民住宅、幼儿园、农产品交易市场、文体活动中心、卫生室和超市等,使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万事开头难,从规划设计到拆迁、建设和安置分配的各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由于操劳过度,一度生病被送进了滁州市中西结合医院,在住院期间,他时刻关注小区建设。身体没有完全恢复就回到工作岗位,由于身体没有恢复好,身体透支,又一次昏迷,再次被送进了医院。因当时情况紧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急转南京军区总院抢救,经过20多天的救治才得以挽回生命。尽管如此回来后,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终于建成27幢10万平方红山新村,入住安置村民700多户,2200多人。成为南谯区首个新农村示范点,被滁州市授予首批“百村十镇”新农村示范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朱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打造“三大基地”,发展劳务经济。

利用清流河沿线土壤沙性肥沃、适合蔬菜种植的有利条件,规划建设千亩蔬菜基地。引导成立了塘坝郢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服务,蔬菜销到滁州、南京等地,100多户蔬菜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余元,大大的增加了村民收入。利用红山村半丘陵半圩区特点,规划圩区千亩低洼田,发展水产菱藕种养,建成千亩水产种养基地。利用铁路沿线坡地、岗地发展苗木花卉。土地流转大户带动村民种植苗木花卉,已达到形成1500亩。到目前已形成千亩大棚蔬菜、千亩水产养殖、1500亩苗木花卉种植三大基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朱刚把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富余的劳力务工经商,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借助“阳光工程”等平台组织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提高技能型就业能力。几年前,当地农民顾成才经过培训在乌衣启动机厂上班,月工资超过5000元,袁树忠在鑫鑫钢构集团上班,不仅盖了楼房,还买了一辆十多万元的私家车。像他们一样,目前全村有800多名农民离土不离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高的达10万余元。他们住进了红山新村,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壮大集体经济,更好服务村民

 在千方百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朱刚带领村两委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早在2000年的时候,他就利用周末,多次自费到江苏、浙江、皖南等许多经济发展好的名村走访学习。他把学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本村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中,他结合村情实际,决定走盘活本村土地、资源、资产路子,让集体经济资源发挥更好的效果。2008年筹措了数百万元建设了村部办公楼和小区商业门楼对外租营。2009年筹措600万元,注册成立了“滁州市红山商务发展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经济快速滚动发展,商务公司统筹村级企业投资发展,经济核算和资本健康运行。目前红山村不仅积累壹仟多万现金存款,还有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这让红山村村级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快车道。

村集体壮大了,他把更的资金用于为民办实事,近年来,红山村每年都给60岁7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购买意外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对留守儿童、困难群众实施救助。2019年村里从集体经济中拿出500多万元对村内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提升,对小区道路“白改黑”,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了以党建、乡村振兴为主体元素的休闲游园、文化大舞台等,极大的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

强化党建引领,树立文明新风

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期间,朱刚时刻把党建放在首位,以此引领全村精神文明和各项社会事务发展。

打铁还得自身硬,朱刚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要带领一班人处处以身作则做榜样,带领身边一班村组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摆架子、不搞特殊化。由于红山村地处清流河沿线,防汛是每年的重要任务。每次防汛,危急时刻他都冲锋在前。1991年百年不遇洪涝,在圩堤一线奋战40天,没有回过家,身上、脚上患皮肤病,脚丫糜烂,不能行走,期间圩堤出现溃堤溃坝,第一时间跳入水中,带动其他群众跳入水中争取时间打桩固堤,几次被洪水冲走近百米,爬起来又回到堤坝决口处继续奋战,时时刻刻体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风采。在他的带领下,每次抗洪抢险战斗,全村干群都会凝心聚力,合力抗洪,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取得抗洪的最终胜利,保住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受干群的一致好评。多次被市区镇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实行组财村管,使村组财务健康运行。多年来红山村所有村组干部从未有过违规违纪行为。他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村组干部队伍,树立廉洁高效、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群众事无小事,他时刻关注村民的冷暖,敢于树正气,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村民所有矛盾要消化在村内。多年来红山村没有一起上访事件,是远近闻名的“无访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立文明新风。他从丧葬改革抓起。建设洪福陵园,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散埋乱葬,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起初面对不少老年人的责骂和一些家庭的抵制,朱刚没有退缩。他先统一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然后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说理,反反复复地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阻力渐渐消除。近年来,此举不仅为本村村民解决墓地问题,还为碧桂园、南谯新城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拆迁安置了近万座坟墓,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2013年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吸纳资金200多万元,优化墓区环境,建设了停车广场、建造休息亭,制作公益宣传牌,营造绿色低碳、文明祭祀文化氛围,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他还把文明祭祀作为乡风文明的一个突破口,广泛开展村民道德素质教育,大力倡导孝老爱亲、厚养薄葬,低碳文明祭扫等文明新风尚,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身为退伍军人,朱刚始终重视拥军优属工作。红山村现有48名退役军人和6名现役军人。近年来,每逢“八一“和春节期间,朱刚都会亲自带领村两委干部入户看望他们,并送上米油慰问品和慰问信等。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多病的韩维忠、韩维堂2位退役军人,他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朱刚号召动员本村适龄青年积极应征入伍,到部队大熔炉中锻炼,对双合格人员他都会亲自入户看望,叮嘱其入伍后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勤学苦练,提升素质,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在朱刚的亲切关怀下,如今红山村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已蔚然成风,广大现役和退役军人倍感自豪、深受鼓舞。

且持梦笔抒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如今再到红山新村,放眼望去,一座座崭新楼宇格外整齐靓丽,柏油路面干净整洁,两边花草灌木错落有致,路灯整齐矗立,健身场地上常见几位老人悠闲地玩弄着健身器材,好不惬意,村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如今红山大变样,全亏有朱书记。村民生活达小康,红山村变成了人间天堂……”这是红山村村民的共同心声和感受。

退伍不退色,为了民富村美乡村振兴无私奉献,朱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精神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先后担任了南谯区三届、四届、五届人大代表,南谯区五届、六届党代表,中共南谯区第六届区委委员,滁州市四届、五届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被区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人大代表称号,2016年被市委表彰为“优秀党组织书记”,2020年被评为“滁州市最美退役军人”。

朱刚表示:“要乘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东风,继续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家家户户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不懈奋斗。”(袁正英 宋晓峰 贾松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