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无为市
鸠江区90后“兵支书”程荣旺:把青春挥洒在希望的田野
来源:沈军 2022-07-27 15:37:56 责编:李伟 胡明兵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不追求纸醉金迷亦或乐享人生,而是在乡村找到全新的人生舞台,踏遍田间地,走进千家万户,他就是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迎江村党总支书记程荣旺。

2009年12月,刚满18周岁的程荣旺怀着对军人的向往和憧憬应征入伍。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程荣旺根据部队的安排担任亚运会的安保工作。虽然他入伍仅仅一年,但凭借着日常艰苦的训练和过硬的体能素质,圆满完成了亚运会安全保障任务。在部队服役的5年,程荣旺从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少年,成长为承载光荣与梦想、肩负保家卫国使命的战士。刚到部队的程荣旺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做事态度端正,在小事小节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心中有责、眼里有活、手上有招,得到绝大多数领导和战友的肯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积极分子”。2011年4月,程荣旺在部队党组织的培养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在参军期间入党的心愿。

退役后,程荣旺响应家乡号召,2021年他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了沈巷镇迎江村的一名后备干部,跟班学习期间,他以军人特有的气质和品质,不怕吃苦,走遍全村所有农户,遇到突发事件总是第一个到场处置。2021年被评为鸠江区沈巷镇“优秀共产党员”,并且在沈巷镇“传红色基因 寻‘薪火传人’”宣讲员比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凭借着过硬的作风、高效的节奏,程荣旺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一致认可,同年10月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程荣旺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作为全镇最年轻的村书记,上任后,他踏实好学,将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上任不到一年,他的身影和汗水就撒遍了村内的每一个角落,对待群众,他总是嘘寒问暖,对待问题他总能处事不惊,对待纠纷,他总是不厌其烦,找政策、想办法,真心真情为村民排忧解难。

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行动,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今年3月以来,全国新冠疫情反复,根据镇防疫办的要求,迎江村党组织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程荣旺书记作为“总指挥”,成功完成了3次全员核酸检测任务,累计检测14000多人次。每次接到防疫工作,程荣旺总是第一时间做好各项工作部署,率先垂范、冲锋在前,他还动员亲友做志愿者,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筑牢疫情防控堡垒,为沈巷镇抗击疫情作出突出贡献。

为进一步提升巩固脱贫成果,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美好乡村,程荣旺书记带领村“两委”对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和网格员分层分类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对八类重点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每月一走访,确保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对监测对象等进行精准帮扶,解决紧急问题的同时,鼓励其合理运用低保金、慰问金等改善生活条件,鼓励其参与公益性岗位。

为持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健康的村容村貌。程荣旺同志创新工作举措,率先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模式,引导村民自我注重房前屋后整治,对整治效果较好的户以村党组织名义进行表扬,对较差的户进行公示。实施公共区域人居环境包保机制,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鼓励党员、两长对道路环境、池塘漂浮物等进行包保维护。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切实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且带动影响村民增强了环境卫生意识,自觉摒弃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促使主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助推迎江村工作有序开展。

迎江村位于沈巷镇最东部,水陆交通便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沈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源地之一。现有人口5600多人,1420户;其中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200人,这是迎江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村下有13个自然村,26个村民组,耕地面积4100亩,是沈巷镇粮油、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在巢二路边分布有巢湖田泰集团(大丁)复混肥厂和大江粮油棉公司(大丁)分公司,大丁木板厂,芜湖三林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企业。

程荣旺说:“我时常在想,如何当好这个书记,怎样才能组建好村级班子、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增强内生动力,努力将迎江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

2010年,迎江村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得以规划发展,而此次芜湖奇瑞公司入驻江北新兴产业区,程荣旺书记更是提前做足功课,瞅准机遇,带领迎江村二次搭乘“顺风车”,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目前正在与奇瑞公司洽谈新能源汽车事项。

鸠江区委副书记、沈巷镇党委书记陈娟娟经常说:“程荣旺同志是换届新选上来的村书记,也是我镇23个村(社区)中最年轻的村书记。年轻,肯做事、能做事,也很有想法。”

程荣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年轻干部、退役军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要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更加尽心地投身到村委的工作中,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切实服务好群众,努力当好群众的知心人、领头人。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从而改变回村发展就是“土脏穷”的刻板印象,只有让一批又一批人才回到乡村,才能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才有产业兴旺。(沈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