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视频专区
寻找最美“兵支书”——沙友柱:江淮分水岭上的“引水人”
来源:王逸群 侯剑 顾亦飞 2022-08-01 05:25:49 责编:许雅婷 喻寒松 王逸群

 

沙友柱在和村民交流

2022年7月25日下午2点多,太阳晒在身上像火烤一样,忙完手头的事,沙友柱决定到村里转转。

翻过几座小山坡,沙友柱远远地望着灌溉管道哗哗地淌着水。村里一位种粮大户开车经过,沙友柱大声打招呼:“浇田呢?”种粮大户笑着说:“是啊,水来啦!”

这条为村民送水灌溉的管道长7.4公里,那头连着定远县德胜水库,这头是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孟洼民族村五尖山脚下的千亩良田。

“我们村在江淮分水岭上,又没有水库,以前是‘三天无雨地开裂,七天无雨地开花’。” 孟洼民族村柒一村民组组长马成华说,几十年来取水难题一直困扰着该村柒一、柒二和黄庄三个村民组,直到沙友柱当了村书记,“几代人没干成的事儿,让他干成了!”

“解决几十年的用水难题”

2003年,沙友柱从部队光荣退伍。考虑到孩子上学问题,他回到滁州找了一份销售工作,一干就是10年。“我经常回孟洼民族村看望父母,发现村里一直没什么大变化。”2018年,这名老兵已经晋升企业管理层,拿着30万元年薪过着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但是不久,这份宁静却被打破了,“村里希望我回去当村书记,我答应了。”

沙友柱当上村书记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农田灌溉取水问题。“我以前在北边(方)当兵,那边都是管道式灌溉,比开渠花的钱少,还能适应各种地形。”趁着区农业农村局到村里调研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机会,他表达了建设灌溉系统的想法,“当场就争取到了项目资金”。

施工过程中,管道口怎么开、开在哪,关系到每个村民的利益。为此,沙友柱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咨询,最终确定每300米设一个出水口,每1000米设置一个大阀门。

通水那天,他和百余位村民站在田边,死死盯着黝黑的管道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午9点刚过,管道里传来了“咕嘟咕嘟”的响声,紧接着清澈的水流就“哗哗”地奔涌而出。“通水啦!通水啦!”马成华大喊起来,众人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兑现承诺才能赢得信任”

水通了,但摆在这个新任村书记面前的依然是个“烂摊子”:全镇效能考核倒数第一、村集体资产为零、村里欠账十几万元……孟洼民族村的发展也像昔日干涸的土地一样,亟待活水浇灌。

沙友柱回村那一年,村里启动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村民干活肯定要付钱,但村里却拿不出来,怎么办?“我和大家说,只要干活肯定能领到工钱。”沙友柱说,为了这个承诺,他自掏腰包付了2万多元工钱。也正因为兑现了承诺,该村的工作变了样,“从过去上门求着群众干,变成了群众登门找活干。”

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解决村子发展的根本因素还是产业振兴。“2019年,我们申请了2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有人提议盖钢架大棚出租,我不同意。”沙友柱心里明白,只有发展实打实的产业,才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于是,他带着村“两委”去外地考察学习,最终决定种植草莓,“当时全镇种的很少,而且草莓经济效益高”。为了向村民证明种草莓能赚钱,他们把这个项目作为村集体产业,“种植和管理都是村‘两委’自己干”。

2020年春节前夕草莓丰收了,但刚开售没多久就赶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余下的草莓卖不出去,返乡的村民也都被困在家里。这样的困局,却让沙友柱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向大家宣传产业的好机会吗?”他立刻组织人员,挨家挨户给返乡村民送上草莓供免费品尝。小小草莓甜到了群众心里,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也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希望:当年该村的草莓种植大棚就增加到了20个,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第一个产业。

“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孟洼民族村创办第二个产业的过程颇为传奇。2019年4月,镇里的领导带着浙江企业来村里考察。沙友柱事先得知,这次来的是个大老板,不仅要流转550亩土地,还要投资兴建79座钢架大棚发展香菇种植,“这可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好项目”!

考察项目的车刚停稳,他就迎了上去。瞧见企业负责人身上有一种“军人气质”,他便凑上前问:“您当过兵没有?”“当过!”“我也是退役军人!”战友相逢,俩人攀谈了一阵,对方当即表示:“别的地方都不看了,就在这里投产!”

沙友柱也没有辜负“战友”的信任,从流转土地到协调修路,从关注大棚建设到动员村民就业,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感谢书记支持,我们发展很好,现在已经扩建到150多个大棚了!”香菇种植企业、滁州市金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雷选松说。

作为在该企业务工的70多名村民中的一员,63岁的马国贵对现状颇为满意。“一年干10个月,能挣3万元左右。”他说,大家能有稳定的务工收入,都是多亏了沙书记,“他是干实事的人,让咱农民生活有了奔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担任村书记以来,沙友柱怀揣对家乡的热爱,在为群众谋幸福的路上做了太多事:为家家户户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统一流转闲置土地1500余亩,户均增收2万多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2021年的37.5万元的历史性突破;该村连续两年在全镇综合考核排名第一……

 “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我们都能办成!”这名“兵支书”的自信来源于2020年清明节前,灌溉管道通水的那一刻:村民为了庆祝,筹钱买来50多挂鞭炮,红彤彤的爆竹首尾相连,铺了好几百米长。爆竹声中,众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亲如一家。(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 王逸群 侯剑 顾亦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