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典型,她是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模范,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她在人民警察的岗位上续写军人的荣光。今年5月荣获人社部、公安部授予她“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荣誉称号,今年7月又获得“新时代蚌埠骄傲”殊荣。她就是军转干部张爱华,现任东升派出所社区民警。
“一枝一叶总关情。”龙子湖区沿淮路船厂新村靠近蚌医附院、三中,又是老旧小区,长期居住着大量流动人口,一直以来都是治安防范重点区域。在这样“充满挑战”的岗位上,张爱华不畏艰辛,凭借着部队历练的过硬的品格和顽强的作风,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办事,成了社区居民的“闺女”。
1999年10月张爱华从部队转业,一直在东升派出所从事社区工作,先后在两站社区和淮滨社区担任社区民警,现在还兼任淮滨社区党委副书记。因工作成绩突出,其警务室被命名为“爱华警务室”。
打开张爱华的工作笔记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当天要办的事情,“王阿姨家的窗户需要修理了,居民小李家要搬家了,需要处理一些废旧家具,李大爷的孙子上幼儿园了,但是户口还没有落实……”紧接着,张爱华就开始联系村民,一件件去处理。19年来,她用一腔热情,扎根社区,做居民的贴心人,频频受到居民称赞。
当淮建三村居民刘柱的妻子苏芳拿到户口本时,老两口拉着张爱华的手,激动地说:“这么快就办好了,真是感谢你啊,有了户口本,我们以后办事就方便多啦。”
原来,57岁的苏芳30年前流浪到淮建三村,不识字也不知道老家在哪里的她被村民刘柱收留后,两人生了三个子女,家庭美满。但苏芳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她没有户口,导致出门和做事情都特别不方便。张爱华在入户走访的时候,了解到情况后答应苏芳:“你放心,我会尽快给你办好的。” 随后,张爱华将苏芳的具体情况向蚌埠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反映,并走访调查知情人,形成多份详实调查材料,上报所领导、蚌埠市户政科部门申批,最终将苏芳的户口补录上。
眼下即将进入雨季,张爱华总担心降雨会影响辖区居民的生活。赶在雨季来临前,张爱华走访了几乎家庭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的居民,她发现72岁的孤寡老人董克才家的房顶漏雨现象比较厉害。张爱华告诉老人:“不要着急,我们很快来给你修好”,第二天,张爱华带着施工人员一起头顶烈日,搭梯、爬房、铺毡、放瓦片……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背。董大爷激动地说:“每年一到夏天我就担心这个问题,今年多亏了你们”!董大爷拉着张爱华的手连连称谢。一桩桩、一件件,这些事关民生的事情总是记在她的心中,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富有特色和温度的“爱华警务室”虽然不大,在这里,张爱华为群众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题。群众无小事,张爱华挂念着辖区内居民每家每户的情况,为了及时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她亲自到居民家中发放“警民联系卡”。小小的卡片不仅让居民知道张爱华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也让他们多了个好闺女、好姐妹。
淮滨社区面积0.43平方公里,实有人口9720人,家庭3914户,暂住人口1204人,社区内治安情况复杂,为了维护居民安全,张爱华不断创新民防工作,自编安全防范口诀,印制成宣传单张贴、发放,定期开展治安宣传座谈会,组织居民建立了治安巡逻队,收到了很好的防范效果。
张爱华认为,维护基层治安,打好群众基础是关键,为此,张爱华经常与楼长、物业管理人员、业主代表、企事业负责保卫工作人员保持联系。通过企业相关负责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档案管理,督促物业管理人员做好社区出租房和流动人员的定期检查,重点关注有犯罪嫌疑、来自高危地区的单身或多男多女租住的出租房。张爱华挖掘社区资源,聚民智、汇民力,使得淮滨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十几年来,淮滨社区没发生一起恶性案件、无火灾事故、无进京上访及民转刑的案件,成为蚌埠市最稳定的社区之一。
张爱华不仅用脑做好民防工作创新,更是用心对待社区居民,帮助辖区内重点对象重新找回生活。淮滨社区做玻璃工艺生意的刘某亲切地叫张爱华“大姐”,几年前刘某因盗窃被判刑,刑满释放后到派出所报到,张爱华边为他登记边和他拉起了家常,问他有什么打算。得知他想开店却没有资金后,张爱华毫无顾虑,提供担保,最终为刘某申请了3万元无息贷款,才让刘某圆上创业梦。“让浪子回头,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张爱华说,这是最让她自豪的事儿。
“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张爱华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展现了退役军人的本色。(陈昂 朱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