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认真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全椒县党员干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中共全椒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征文活动,各镇各单位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评选,现选登10篇优秀作品,供学习交流。
坚持敢于斗争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
中共全椒县委党校 余道年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这部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凝结着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整体,在融会的整体中重点关注理论的不断创新、深刻体悟真理的强大力量。
一、首次单独为题的“坚持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层面”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中一个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十个坚持”系统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宝贵经验,“坚持敢于斗争”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四专题“坚持敢于斗争”首次“单独为题”,第一卷和第二卷为“段”,第三卷为“篇”,第四卷为“题”。
“坚持敢于斗争”这一专题非常简明,核心概念是“斗争”,由4篇文章构成,其中第一篇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一段,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第二篇是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提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三篇是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要求年轻干部要敢斗争、善斗争、会斗争;第四篇是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强调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此外,“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状态”不仅仅局限在本专题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其他专题文本内容上也均有所体现。
二、不同历史特点的“坚持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彻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不投降”。革命时期,1940年面对前来劝降的村民,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什么是中国的血性?什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灭的灵魂?杨靖宇的这句话就是答案。在中华民族面临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有人昂首挺胸、坚持斗争,硬是扛起了整个民族不倒下的希望。
(2)“不屈服”。建设时期,1950年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长津湖战役中,已冻成冰雕的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有一张照片,背后留有绝笔:“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靠着这种“不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3)“不后悔”。建设和改革时期,有一个战场没有硝烟,但是战斗从未停息,就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保卫战”。1964年,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位女学生,放弃高考,奔赴坝上,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经过三代人的接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有人问“六女”之一的陈彦娴:“你后悔吗?如果能重来,还愿不愿意选择在塞罕坝扎根?”陈彦娴说:“不后悔!”“我们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一生为之自豪!”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掌握斗争策略,持续练就斗争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