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埇桥区
永不褪色的刺青——寻找身边的英雄之红色记忆
来源:曹杰 单磊 2022-09-20 17:17:07 责编:纵强 喻寒松 夏朝阳

宿州市埇桥区永镇镇的一位老人手臂上的一个隐约可见刺青让人泪目,历久弥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芒。近日,走进宿州市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小陈庄92岁抗美援朝老兵陈立位的家中,听他讲述手臂刺青的故事。

“我所在的部队,进入朝鲜前,我们全班人员的手腕上都让识字的战士刻上了自己名字,为在战场上牺牲后辨认……”说着老人撸起袖子,端详着自己的名字,神情肃穆,思绪方法回到7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

1949年冬,陈立位参军入伍,被分到某部工兵5班,此时全国虽然解放,但战斗仍在进行。陈立位随部队参加了剿匪作战,目睹了战斗之惨烈,几位战友因被炮弹炸得面目全非,无法辨别,只好合葬在一起。在一次在湖沟休整期间的班务会上,陈立位对大家讨论起岳母刺字的故事,最后他说我们何不在手臂刺上自己的名字,万一牺牲了,也方便战友辨认。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全班战友的赞同和支持。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都不识字,怎样刺字呢?战友小张提议让连部的王贵生帮忙刺。王贵生参军前读过高小,是连里的秀才,平日里写写画画,深得大家尊敬。于是,陈立位立刻跑到连部,找到王贵生说明了情况,陈立位得知等战友想法后,表示愿意为大家刺字。只见他转身进屋取了针、钢笔和酒精,跟着陈立位来到了5班。陈立位第一个挽起了袖子,把手臂放在桌子上。只见王贵生用消毒后的针一点点刺进陈立位的皮肤,疼得他皱了皱眉头,随即舒展开,眼睛盯着针头。王贵生问他疼不疼,如果疼就说,只见陈立位摇了摇头,王贵生接着刺完最后用钢笔描上墨水,陈立位开玩笑说道:你手法挺熟嘛,看来你没少练习过。王贵生冲他一个微笑,转过脸喊道,下一位;经过一个多小时,全班战士都刺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家反复看着自己的名字,有一种荣耀涌上心头。

最后,王贵生让陈立位帮他也刻上名字,说着撸起了袖子。这可难坏了陈立位,他不识字,看着皱着眉头的陈立位,王贵生在自己胳膊上先写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针递给陈立位。只见陈立位照葫芦画瓢刺起字来,一开始,他一点一点刺进王贵生的肉里,一边刺,一边还不时地看着王贵生。王贵生神态自若,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可比自己强多了,想到这,他放宽心,认真的刺下去,大约二十分钟他终于刺完了。看着满头大汗的陈立位,王贵生连声道谢。

第二天情况出现了,战友小陈手臂出现红肿,陈立位得知后立刻带着小陈去医疗队做了处理,说是感染了,随后医生给他做了消毒处理。事后陈立位向指导员报告了班里战友刺名字的情况,指导员对他们的做法表示了默许。

1951年底陈立位所在部队奉命入朝,驻防东海岸。不久他们团接到命令,修建一条隧道,他们属于运输保障连,每天都要来回抢运预制水泥砖和渣石。一天运输途中突遇敌机轰炸,王贵生在运输预制水泥板时,不小心摔成骨折,被送回国治疗,从此再未联系,不知现在怎样了,说到这陈立位有些遗憾。

70多年过去了,当年曾一起刻字的战友有的牺牲在朝鲜战场,剩下的战后分别回到各自故乡,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他们逐渐失联。但是这承载了太多战场往事的刺青,手臂上的字依稀可辨,它见证了那一代军人坚定地信仰,视死如归的伟大革命精神。(曹杰 单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