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就有充电桩,扫码随时充”,住在和寓家园小区的张莉每天下班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扫码1元给电动车充电,“再也不用从五楼接插线板了,方便又安全。”自今年5月以来,社区安装的电动车充电桩赢得居民一致好评。
完善组织体系 解居民心中烦心事
和寓家园小区是回迁小区,共有5幢楼,骑电动车的居民也相对较多。部分居民为图方便,从家中私拉电线为电动车充电,导致“飞线充电”、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在小区内安装充电桩一事是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繁昌路社区调整完善小区党组织以后,聚焦小区居民所需所盼而做的“开门一件事”,根据需要在每幢楼前都安装了20个电动车充电桩,从根本上解决“飞线充电”问题。
安装智能充电桩只是瑶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变化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瑶海区深入贯彻合肥市委组织部部署,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小区(片区)治理工作,按照“一小区(片区)一党组织”模式,共调整完善小区(片区)党组织475个,建立并完善“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构建起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的小区(片区)治理新格局,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展现新气象,截至目前,各小区(片区)党组织共完成“开门一件事”475件。
繁昌路社区和寓家园小区里安装智能电动车充电桩
配强治理力量 居民主动参与小区事务
“你好,我是东区52幢401户居民,我家的马桶堵塞了,请问我现在联系谁来帮我修理下?”“您稍等,我来向物业公司反映。”和平路街道绿苑社区宝业城市绿苑东区“红色小管家”丁瑞放下电话后,立即拨打宝业东区物业公司负责人电话,不一会儿,物业公司就安排维修人员上门修理。
像丁瑞这样的“红色小管家”,是瑶海区为缓解社区工作人员压力,充实小区治理力量而聘任的小区治理专职人员。“红色小管家”全部是居住在本小区、熟悉情况的党员,有时间、有工作经验又热心基层治理工作,围绕服务群众、矛盾调处、疫情防控、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做好“巡、访、做、报、记”5项工作,每天分3个重点时间段开展巡查,对有需要的高龄、空巢等特困群体做到每日上门走访。
“红色小管家”丁瑞在宝业城市绿苑东区就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征求居民意见
居民无论有什么困难,只要拨打“红色小管家”的电话号码,通过他们的直接处理或间接协调,疑问都会有答案、问题解决都会有着落,真正做到“需求在小区(片区)内发现、隐患在小区(片区)内排查、问题在小区(片区)内解决”。瑶海区大力构建“小区党建指导员+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的治理体系,指导各镇街开发区从党(工)委班子成员和机关中层干部中,共下派475名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聘任“红色小管家”890人,共上报并解决各类事项2273件。
用好服务机制 阵地怎么用居民说了算
“设一间棋牌室,让老年人下下棋打打牌,丰富退休生活,还能活跃思维”“我觉得可以办一个红色小托班,孩子作业遇到的问题就有老师辅导了”……在荻港路社区通联家园“家门口”党群服务站,小区居民在“党群议事会”上针对服务站功能如何设置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为服务小区居民建立的阵地,功能怎么设置由居民说了算。
荻港路社区召开“党群议事会”,商议通联家园“家门口”党群服务站功能室设置问题
在治理工作中,瑶海区充分利用“左邻右舍”党群服务站阵地资源,以“党群议事会”“红色物管办”“网格共治委员会”等品牌服务机制为依托,搭建议事平台,健全居民主体、民主协商、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针对疫情防控、矛盾调处、文明创建等一些重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问题,有效联动相关职能部门顺利得以协调解决,增强小区(片区)居民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提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徐爱云 崔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