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强化基层党建 助推社区发展
来源: 余丹 2022-10-27 12:44:02 责编: 余红霞

近年来,桐城市将党建引领服务社区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党建工作“一号工程”,坚持系统思维,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大党建,统筹融合。坚持系统思维,出台完善街道体制改革、信用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寻诉“e桐办”机制等“1+3+8”系列文件,着力筑牢城市基层党建制度体系“四梁八柱”;扩大新兴领域党建覆盖,成立物业行业、互联网行业、快递行业党委,定期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实城市网格党建,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力量向网格集聚,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上下联动五级组织体系,推进党的工作进楼入户。目前我市建立网格党支部85个、小区党小组211个,选聘党员楼栋长239人。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建立“红黄蓝”预警督办机制及城市社区共驻共建、非公支部党员活动日备案等制度,对“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进行全程纪实,推动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

大治理,条块协同。“一张网格”立体治理,统筹全市24个城市社区,划分110个责任网格,将9大类、32小90余项城市治理问题清单纳入网格管理体系。“一支队伍”专职治理,做实责任网格“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支执法中队+N名单元长”的网格运行力量体系,共同发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更有力量、更有实效。“一个平台”赋能治理,拓宽“文都e家”系统功能,建成市级指挥中心,通过社区、街道、市三级事件逐级报送方式,实现信息实时传输、任务实时派遣、矛盾实时调解。自“文都e家”平台运行以来,累计上报事件257347件,办结256970件,办结率99.9%。“一套机制”长效治理,建立“市级领导调度日”制度,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由市领导直接调度督办。今年来,市委书记章周中调度的“三里社区邻里中心建设项目”,市长刘存磊调度的“西苑社区银色时光‘长者食堂’建设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

大保障,赋权扩能。重心下移,健全街道“5办3中心”组织架构,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建立职能衔接、工作互动、人员融合的联动支撑运行体系。权力下放,赋予街道社区规划参与权、重大决策和项目建议权、人事调整建议权等六项权力,将18名市直派驻机构负责人年度考核从市直机关调整到街道,由街道确定考核等次,考核优秀则优先作为评先树优、提拔任用对象,对不称职(不合格)的提出调整建议。力量下沉,实行“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将23个市直职能部门纳入“大联勤”,明确专人到社区报到,参与日常基层治理;实行兼职委员制,下沉工作人员99人,其中24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委员,75人兼任社区党委委员。资源下倾,实行城市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将社区工作者工资报酬、养老医疗保险、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示范点辐射培育统一纳入市财政预算。

大服务,人民满意。一站式服务,24个城市社区均建成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梳理下放社区审批及服务事项68条,由社区“一站式”办理。主动式服务,推动党群微阵地进小区,翻身社区充分整合资源,建成“周三会客厅”,每周社区“两委”和网格员主动下沉小区会客厅受理居民诉求;西苑社区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将废弃车库改造成“红色港湾”睦邻点,为居民提供集学习、休闲、娱乐一体化活动驿站。精准式服务,扎实推进共驻共建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社区共建单位,做优做实“三个清单”。在该市“10.6”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24个城市社区党组织,138个企事业单位党组织,68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提升,发展融合。基层组织更加活力,2018年该市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龙眠街道党工委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城郊社区、太平社区、翻身社区荣获全省“示范社区”。城市治理更显和谐,城区实现全科网格管理,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市级领导调度日、寻诉“e桐办”制度,累计上报处理事件达26万件,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烦心小事、揪心难事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服务更有力量,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淬炼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居民群众更加满意,推进信用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积分体系,打造“六尺巷 德邻社”“西苑 睦邻点”等党建品牌,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余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