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专题报道
我们都是收信人 | 査袁钢:“飞毛腿”坚守在路上
来源:吕欢欢 周晓龙 2022-11-04 07:33:46 责编:纵强 许梦源 王逸群

因为跑得快、耐力好,1998年我来到黄山风景区综合执法局工作后不久,就被队友们赠予“飞毛腿”的雅号。

那天,为了检验大家的体能储备能力,我所在的云谷综治组组织新入职稽查人员开展体能拉练。凭借在安徽省政府警卫连当兵3年练就的好体能,我轻松跑完从黄山北海宾馆到光明顶的2000多米山路,第一个到达终点,用时12分钟。

我的军旅经历虽不长,但在绿色军营里度过的每一天、流下的每滴汗都使我难忘。那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训练,强健了我的体魄,锻炼了我的耐力,也使我养成凡事争先、不甘人后的性格。

作为一名稽查队员,我主要负责黄山风景区旅游综合执法和社会秩序管理,遇有紧急救援、灾害抢险等情况,我和队友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出动。正因于此,我很喜爱队友们称呼我为“飞毛腿”。一句“飞毛腿来了”,在无形中将军旅经历赋予我的强健气魄与日常岗位工作需要紧密勾连。我时常提醒自己,在工作中要用好这双“飞毛腿”,展现老兵应有的作为和担当。

2017年10月的一次紧急救援经历令我难忘。那天傍晚6点左右,一名游客在地势险峻的黄山入胜亭突发心脏病,急需救援。接报后,我抓起身边的手电筒就向入胜亭奔去。天色已晚,我踉踉跄跄行进在那4公里陡峭的上坡路上,山风吹过被汗水浸湿的衣领,令人不由自主打起寒噤。

“游客出现休克,救援什么时候来?”对讲机中传来急促的呼叫,我的脚步比仿佛比呼叫声更加急促。不到半个小时,我第一个赶到现场。当时游客正躺在地上,在简单查看了他的身体情况后,慢慢将其平躺在地上,随后便与紧随其后的队员们密切配合,用衣物将昏迷的游客固定在平时游客会乘坐的人工轿子上,以最快速度抬下山,为生命赢得了时间。

当我们站在山脚下,望着救护车远去时,有队友拍了拍我的肩膀:“你这个‘飞毛腿’,真是宝刀未老!”

听了这话,我心里暖烘烘的。

与紧急救援“快”的要求相比,“险”的环境对我们提出更大挑战。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一名游客不慎进入黄山未开发开放区域迷路,滞留在一处悬崖边上。夜色将至、山路难行,按照正常的救援线路,队员们很难迅速抵达。

“抓好绳子,我去摸摸情况!”我果断采取攀崖救援策略,随后绑好安全绳,用脚摸索着每一个支撑点,小心翼翼爬向十几米高的悬崖。攀上悬崖后,我第一时间稳定游客情绪,随后与从山下赶到的辖区消防救援队一道,将游客安全解救。

事后,有同事问我,安全保障措施有限,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当时不害怕吗?说实在的,我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但当时顾不上那么多,就想着先把人解救出来再说。

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24年间,我参加各类救援任务500余次。每当救援指令下达,我总会条件反射般地兴奋起来,以最快速度协调救援力量、赶往现场处置,从未因救援不力产生不良后果。

有一种坚守叫“在路上”。如今,我每天仍保持着20000以上的步数,上山下山的路上,我尽心尽力维护着美丽黄山的秩序,为游客免除后顾之忧。

在整个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中,像我这样的退役军人有450多人。在我所在的综合治理小组,5位队员全部是退役军人。在大家心里,黄山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我们用心用情工作,都希望将退役军人打造成一张亮丽名片,让老兵的风采,时时闪耀在美丽的黄山之上。(吕欢欢 周晓龙)

来源:中国国防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