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局长访谈
安徽退役军人的底蕴、底气和底色
来源:王逸群 2022-11-28 11:03:12 责编:张波 代明俊 许梦源

 

《八月桂花遍地开》

安徽党媒云老兵融 王逸群


1929年,金寨县斑竹园桥口河东长岭岗热闹非凡。16名手持系有红绸花棍,花棍上捆有铜钱的师生登上舞台。这是商南一区苏维埃成立大会现场,他们即将表演一个原创歌舞节目。

创作这个节目的初衷,主要为了体现从立夏节起义胜利、红32师的建立,到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

演出开始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八段锦”响起,辅以特色舞蹈“打花棍”,一阵阵欢快的歌声从演员们口中传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

这首如今耳熟能详的歌曲,就是与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经久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底蕴

事实上,众人口中传唱的“鲜红旗帜”,是无数安徽老区人民用鲜血染红的。

金寨县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战争年代,这里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当地1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他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写给烈士的三封信》

视频作者:顾逸飞 侯剑

距离金寨县150公里之外,在合肥市滨湖新区云谷路299号,耸立着一座从空中俯瞰呈五角星形状的建筑。这是渡江战役纪念馆门口的胜利塔。塔高99米,以“九九八一”的寓意代表“八一”军队的胜利。从2012年开始,它便一直矗立在巢湖岸边,像指引船只的灯。

时光回溯到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千里滩涂沿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据了解,当晚共有2万多名船工参加渡江战役,仅无为、宿松、怀宁三个县就分别有2000多名船工参战。

渡江前,每个人都抱着即便是死也要“打过长江去”的决心。不少船工穿上了“老衣”,按照当地风俗,这是为去世的人穿的衣服。

当天晚上,芜湖船工、后来被授予“特等渡江英雄”的车胜科和父亲还有二弟一起运送解放军过江。在运送第一批渡江突击队时,他的父亲被击中胸部,接着二弟中弹。他将亲人交给救护队,叫上三弟和堂叔,再次撑船起帆。等他完成多次渡江任务,拖着受伤的手臂回来时,家人已经牺牲了。

事实上,更多牺牲船工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有人不禁会问,是什么让这些手无寸铁的江淮儿女,冒着死亡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横渡长江?

原因很简单,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渡江战役中战士用身体将船工紧紧护住的举动,也是安徽人民骨子里流淌的红色血脉……

一切为民者,民向往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然而,中华民族还没有享受多久平静日子,新的危机又悄然而至。

 

《中国志愿军军歌》

次年6月,朝鲜爆发了战争,美国杜鲁门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派军队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当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安徽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干部、军人也纷纷报名,志愿到朝鲜打击美帝国主义。《皖北日报》1950年11月8日第1版刊发了合肥市立崇今小学教师童明钧的来信:“我是一个热情的青年,眼看着美帝横行霸道,委实不能忍受,我愿意挺身走向朝鲜战场,与美帝作殊死的斗争。”

这股参军热潮中,还涌现出不少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和兄弟争相参军的感人故事。安徽至德县(现已撤销)龙湖村张老奶奶分得七亩五分田,为保卫胜利果实,不愿回到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坚决把儿子赵瞿德送去参军;该村张南杰、张南时亲兄弟争相参军;历山村翻身妇女谢春霞,看到不少青年参了军,也急的直跳,花了一夜的时间,动员了丈夫郑伯荣去参军……

据资料记载,1951年至1954年,安徽共有151034名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斗志昂扬地奔赴朝鲜战场。其中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二级英雄”“二级模范”称号以及特等功臣(不含一、二、三等功)的就有26人。

宿州籍烈士王学风就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2020年10月,退役军人桂振岭接到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光华的电话:“可不可以给王学风从军足迹及其牺牲后的安葬地做个调查?”

据原砀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王东超介绍,王学风1951年在“三八线”附近的华岳山牺牲,年仅25岁。

“沈阳有许多记录抗美援朝志愿军资料的档案馆,去那里一定有收获!”同年11月9日,桂振岭、王光华和王东超飞往沈阳。

在沈阳北郊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三人穿过烈士墓区,来到陵园最内侧的烈士纪念广场。一面由138块黑色大理石碑组成,镌有197653位烈士姓名的半圆形英名墙,拱卫着中心的一座汉白玉和平鸽雕像。王学风的名字,刻在第13碑14列14行。

为了追寻烈士足迹,5天时间里,他们相继走访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锦州车务段、葫芦岛北大营和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采访询问了近30人。“千里寻找英烈,不仅仅是将他们带回家,更重要的是将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传承下去。”

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总是有迹可循。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深入探究中华民族从近代饱受磨难到逐渐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后不难发现,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有安徽人民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和奉献的身影。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2022年9月30日,在安徽省《烈士光荣证》颁授仪式上,省委书记郑栅洁向霍童童、马国太、强玉生、陈建军4位烈士的遗属代表颁授《烈士光荣证》,省长王清宪宣读烈士评定名单

不仅如此,省市县乡四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还带头走访慰问烈属。全省累计投入1.45亿元,加快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着力打造“一中心、两群、两带”江淮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新阵地。迁移散葬烈士墓2911座,整修零散烈士纪念设施4242处。

在安徽,已经形成了烈士更受尊崇、烈属尽享荣光的良好氛围。

如果说革命先烈给了江淮大地深厚的底蕴,那么2018年11月28日挂牌的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全省各地相继组建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则给了全省军人和退役军人十足的底气。

底气

在省直机关工作的李涛(化名)很少和别人提起自己当过兵。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是和“信访户”划等号的特殊群体。

“退役军人信访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安置政策落实、身份认定、优抚标准、生活特殊困难等方面,还有一部分反映的是涉法涉诉问题。”2018年7月3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方永祥向媒体介绍了相关情况。

从三个月前挂牌开始,退役军人事务部在设施、条件、人手,包括经验不足的情况之下,就已经开始了接访工作。“我们十分珍惜退役军人事务部与退役军人这种天然的情感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要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来做好信访的具体事项。”方永祥说。

如何带着责任做好信访工作,确保不走过场?2021年12月13日,郑栅洁来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接待信访群众,利用半天时间随机接待了32批信访群众,为省委要求的“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进行了生动注解,揭开了安徽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序幕。

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待信访人员的要求,和省委领导的以身示范,给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解决信访问题指明了方向。

元宵节晚上,桐城退役军人、信访人高强(化名)给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带案下访的工作人员发了一条微信:“感谢二位领导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桐城处理我们退役军人事务,保障我们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我深深感受到了省厅对我们退役军人的关心与关爱。”

2022年1月5日,高强等5名桐城市退役军人反映转业安置到桐城市交通局下属企业,到单位报到后一直未上岗,要求安置岗位上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一楼接访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相关信访事项逐级转至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办理,督导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桐城市交通运输局对信访人情况进行核查。

相关核查情况表明,桐城市交通运输局对1997年以后安置到交通运输局的51名退役安置人员(不含事业编制人员)进行了普查,其中高强等10人对安置情况有诉求。2021年9月22日,根据桐城市交通运输局出具的材料显示:“至今未予安置,未领取工资及相关补贴”人员有8人,曾短暂领取工资或生活费人员有2人。上述10人,均没有享受专项岗位帮扶。

为尽快落实信访人员诉求,元宵节当天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带案下访,与该市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该市分管副市长表态要刻不容缓解决这个问题,此信访事项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如今,在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接访、带案下访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也成为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该厅还深入开展暖心解难专项行动,构建“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建立村级“周探望”、乡级“月走访”、县级“季联络”、市级“年督办”、省级常态化督导的关爱帮扶机制,落实全省系统干部职工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省市县三级联动走访慰问困难对象,帮助解决难题,让退役军人切实感受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堆积如山的材料,是奔波往返的匆匆脚步,是深夜办公室里亮着的灯,更是治愈老兵们心结的良药。

今年“十一”期间,酒过三巡的李涛终于敞开心扉,第一次当着全家人面炫耀自己军人的身份。他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红色银行卡,自豪地和亲友们分享“这是优待证,只有当过兵的才有!”

合肥市蜀山区祖孙三代喜领优待证

2021年12月13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正式发布《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管理办法(试行)》。该证全国统一制发,统一式样印有优待证种类名称、持证人姓名、持证人性别、持证人照片等信息。

次年3月1日,安徽全面启动优待证申领工作。全省按照"全省通办、就近办理"原则,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新“建档立卡+现场拍照+申请受理”一条龙办理模式,各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均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答服务对象的各类咨询,努力做到让服务对象"最多跑一次"。

为确保优待证作用发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联合35个部门共同制定《安徽省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

该目录清单共310条,较国家基本优待目录清单(116条)增加194条,内容惠及现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残疾军人、退役军人、“三属”(即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参战退役军人等6类群体。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发放优待证127万张。对安徽老兵们来说,优待证不仅让他们有了身份,还让他们可以享受一系列优待服务。可以说,这张小小卡片的发放,承载了无数人期盼和欣喜的目光。

退役军人范进峰期盼已久的事也终于实现。2022年8月24日下午,长三角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黄山举行。退役军人事务部就业创业司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退役军人事务厅(局)主要负责人,沪苏浙退役军人企业家代表在黟县等地调研。

 《长三角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一体化发展研讨会在黄山市举行》

视频作者:侯剑 纵强

在签订协议之前,安徽省就在就业创业上下足了功夫。印发《全省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围绕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指导等方面提出25项具体举措;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实现技能培训与上岗就业无缝衔接;开展“兵支书”专题培训,举办“浪花计划”海员培训、无人机技术与应用等省级异地技能培训示范班。

我省还坚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搭建退役军人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就业创业供需平台,与省内龙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大型企业资源吸附效应,致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退役军人就业基地;印发退役军人就业起航行动实施方案,部署推广全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常态化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1523场,提供就业岗位105万个。

向内服务坚持推动助力,向外服务坚持合作协力。今年以来,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积极与沪苏浙建立年度例会制度、日常联络制度、战略课题研究等合作机制;省、市、县三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多次深入沪苏浙地区学习调研;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退役军人招聘活动……

种种举措都在证明,我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不仅会唱好自己的“独角戏”,也会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跳好“集体舞”。

事实上,不管是服务体系建设、优待证发放,还是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机制,都只是安徽退役军人工作一个缩影。

四年来,我省着力推动双拥共建。发源于旌德县的“军人驿站”建设工作,如今已在江淮大地遍地开花,池州“001”号军人驿站牌匾更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与安徽舰开展省舰共建活动,全省以城市命名舰共建城市达14个;发挥安徽省爱国拥军促进会平台引领作用,广泛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千家民企进军营”等活动。

各地市社会化拥军氛围更浓,池州市自愿参加拥军的商户和企业已达300多家,参与企业发挥行业优势,为军人、军属、优抚对象在衣食住行等各领域提供优质、优先、优惠的“三优”服务。全省上下逐渐形成社会化拥军“安徽品牌”。

我省还积极探索“直通车”式安置方式,建立健全“阳光安置”机制。如宣城市从2019年开始就推行“待安置期归零”政策,解决了安置士兵社保接续“挂空挡”等一系列难题。目前,2022年转业军官在我省行政机关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安置比例达98%,符合条件退役士兵在事业单位编制内安置比例达77%以上,实现安置对象、接收单位和部队“三满意”。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年来,安徽省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勇毅前行。也正是四年的用心服务,擦亮了安徽退役军人埋在心底深处的那抹红色。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他们能否彰显底色?

底色

老兵蔡圣宏站了出来。为协调小区新建停车位的事儿,他和其他退役军人还有热心业主在居委会支持下成立了工作队,想尽办法做居民们的思想工作。

这名退役军人居住的合肥市经开区福禄园小区交付于2000年,共有居民1435户,早期规划的停车位只有300多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区内新增车辆已达1300多辆,远远超出规划初期地上车位承载力。

蔡圣宏的女儿蔡丽花常和父亲抱怨“停车难”,小区里的退役军人们偶尔也会在一起聊这事儿,可总理不清解决问题的头绪。

2018年,事情有了转机。安徽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正式启动。省市县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站陆续挂牌。

福禄园居委会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范玉霞,有一次上门慰问蔡圣宏的时候,得知了停车难的问题。她立刻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商讨增加车位的方案,但方案一公布,却遭到了部分群众反对。

有些住在一楼的住户,在自家门口的公共绿化带种上了蔬菜,不同意改造;有的车位设在窗户外,居民觉得有噪音污染……增加车位是好事,但是推进起来阻力这么大,范玉霞一时也有些犯难。

这时候,退役军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福禄园小区有个老年活动室,老年人们常聚在一起,蔡圣宏总会趁着这个机会给邻居们做工作,让他们知道解决停车难问题是好事,对大家都有利。

经过老兵们的劝说,小区居民最终对车位改造投了赞成票。然而车位多了,更需要有序管理。范玉霞把这个新担子交给了辖区内的退役军人。经过培训有6名老兵顺利上岗,他们把整个小区管理的井井有条。

几年工作下来,范玉霞觉得服务站不仅能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还成了引导他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催化剂。群众工作、社区管理、疫情防控,到处都有老兵们的身影。


《微光》

视频作者 侯剑 顾逸飞

薛敏多年来第一次忘记妻子的生日。10月26日夜里11点多到家后,爱人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再过十几分钟今天就过去了。“我开始以为她心疼我。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原来是我把她生日忘了。”

前一天晚上10点多,他和战友们的“合影”登上了网络热搜。当时,薛敏和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的其余三名队员一起,连续为小区3000余户居民配送了12小时物资。“东西刚送完,就感觉肩膀、手、腿哪哪都疼。”他说,几名战友索性躺在湿漉漉的地上,谁知道被居民拍了照片并发到网上,“其实就是做了一名退役军人该做的事,莫名其妙火了。”

事实上,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的队员已经在防疫一线奋战十余天了。自本次合肥疫情开始,共有600余人次退役军人,在新站高新区、瑶海区、肥西县等地疫情防控点开展入户核酸采集、生活物资配送、住户信息统计和两码核验等任务。

老兵薛敏参加志愿服务很多年。“2008年雪灾的时候我就参与了救援工作。”他说,自己一直在坚持做公益,但直到加入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后,才算找到了“家的感觉”。“队伍有组织、有纪律、大家都是军人,好像回到了部队,找到了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感觉。”

这个让他找到部队感觉的组织,是2021年3月27日成立的。从最初的1支队伍近百名队员,到如今发展成为12个大队共1400名队员,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先后参与郑州洪水救援、帮扶困难群众以及疫情防控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成为全省志愿服务的一面鲜亮旗帜。

然而,即便做的再出色,也难免会遇到质疑的声音。“战友们都很辛苦,但是网友有误解。”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队长王彬喜欢把战友们开展志愿服务的视频发到网上,但总有个别网友留言说“志愿者都是有工资的志愿者。”、“都是高工资人群”“一天补助多少?”……“我们不拿一分钱,都是贴钱来干的。”面对这些质疑,老兵王彬觉得心里堵得慌。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如何为彰显底色的老兵们发声,成了摆在退役军人工作者面前的新考题。

破局的关键一子,在于融合。7月19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融媒体平台。该平台不仅在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开创了退役军人宣传阵地走进党媒平台,党媒专业力量专属服务退役军人的先例,也为安徽媒体从传统媒体向行业媒体,从一张报纸到“报网微端视”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专注为老兵“发声”。在安徽省老兵应急救援队开展志愿服务遭到网友质疑的当口,“老兵融”记者们深入疫情防控一线,采访拍摄了融媒体作品《微光》。该作品推出后,立刻刷爆了合肥人民的朋友圈。后台留言里清一色的是网友为老兵们鼓劲的声音:“安徽老兵队厉害”“退役军人好样的”“你们不是微光,你们是冬日里的暖阳,明亮着自己,也把整个世界照亮”

在“老兵融”笔下,退役军人胡晓春的故事也感动了许多人。

《迎客松下的“哨兵”》 

视频作者:侯剑 顾逸飞

8月13日,这名黄山迎客松下的“哨兵”和同事李培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习近平说,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为保护国宝,黄山景区管委会特地为迎客松设置了护理员专岗。2011年7月31日,胡晓春正式上岗成为第19任守松人。从此,那间只有6平米,由一张沙发、一个文件柜、一张桌椅、 一台电脑和一些迎客松监测工具组成的简陋小屋,就成了他山上的家。

为了照顾好这位千岁高龄的“老伙计”,他坚持每次2小时巡护巡查一次,每天巡护巡查7次。夜深人静的时候,胡晓春还会提起笔,记录当天迎客松的看护情况。12年寒来暑往,3800个日日夜夜,由他亲手记录的《迎客松日记》写满了70多个记录本,总字数超100万字。

这些为迎客松的点滴付出,让胡晓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迎客松就像家人,他给我太多,但我能给他的却很少。”

胡晓春的平凡坚守,也是全省百万名退役军人群体的生动写照。据统计,在安徽每38个人中就有一名退役军人,他们都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他们底蕴深厚、底气十足、底色鲜亮。

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群承载了先烈遗志的老兵,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保驾护航”下,在自身的努力拼搏下,一定能在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路上发挥更大能量,争取更大荣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