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后,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镇(园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和辖区内退役军人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积极争当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者、解读者、传播者、践行者。
该局围绕报告中提到的“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精神。县、镇、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认真学习统一汇编的学习资料,集中组织分段学习报告内容,利用省退役军人系统线上学习平台、安徽先锋微讯等新媒体平台学习互动交流,在退役军人群体中营造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同时,以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为主线,开展军民共建、“爱心献功臣”“兵支书讲党史”“喜报送到家”“退役军人常态化联系走访”等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平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在开展服务接待、优抚对象年度身份确认、优待证办理发放、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中积极向服务对象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结合各镇(园区)、村(社区)实际,深挖拓宽《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果经验,不断完善各镇(园区)、村(社区)服务站红色主阵地这个“宣传站”功能,发挥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红色宣讲队“宣讲员”作用,不断拓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方式举措,多途径、全方位推深做实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为凝心聚力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明确前进方向。
该局加强阵地建设,选优配强队伍,完善材优干济的人才队伍,积极推动镇(园区)、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与同级党群服务中心、民兵营连部等部门进行共享融合,推动功能集成、扁平高效运行体系。
大力推行“1+15+175+N”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1个主体”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承担统筹各项工作的“大脑”角色,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综合业务办公、统筹协调解决等机制,打破机关与相关部门壁垒,在服务对象入伍、服役、就业、优待、慰问等各个环节,提供精准专业高效的全周期服务;“15个平台”即全县15个镇(园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承担县、村(社区)两级服务站“上传下达、上下联动”的桥梁枢纽作用,在严格落实“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基础上,建立“一户一档一策、精准纾困解难帮扶”档案台账,打造一站到底的“服务站”、政策法规的“宣传站”、诉求反映的“联络站”、帮扶解困的“勤务站”;“175个网格”即全县175个村(社区)级服务站。全县175个村(社区)中215名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或两委成员,3000余名退役军人活跃在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网格员”岗位上,发挥着“一张网”神经传导作用,开展着“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保障,做到了“上下呼应,闭环服务”;“N支队伍”即退役军人‘红耀江淮’志愿服务队(防灾减灾救援、就业创业、红色宣讲、法律服务、拥军慰问等志愿服务队伍),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统一指导下,全县5000余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同步运作、各自发力,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凝聚多方合力,形成服务保障新格局。
“中国好人”“安徽省最美拥军人物”高艳进行红色宣讲
锚定打造“退役军人之家”,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宗旨,开展进机关、进集市、进家庭、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等“六进”学习宣传活动,当好桥梁纽带,传递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关怀。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对标对表抓好示范型、标杆型服务站的新发展要求,县、镇、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要迅速找准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让更多优秀退役军人、军属参与进来,凝聚镇、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兵支书”队伍、民兵预备役队伍、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围绕应急救援、乡村振兴、政策宣传、疫情防控、国防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发挥退役军人作用。
通过积极寻找身边“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人家庭”“最美拥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部队、尊崇军人、敬重英雄”的浓厚氛围,努力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荣誉感不断攀升、人生价值更可持续、作用发挥更有舞台,不断为砀山县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李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