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合肥
人无所求品自高
来源:刘洪光 2023-01-17 19:53:13 责编:纵强 喻寒松 王逸群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段话是毛主席当年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所言。用心领会,依然振聋发聩,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段话浅显易懂而又富含哲理,难易之间一字之差。难在哪?难在一辈子不做坏事,难在一辈子坚持不懈,即“两难”。现实生活中,此类人似乎少之又少。而在我身边,恰恰就有这样一位老同志,他实实在在做到了,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就是原炮兵学院电子教研室退休教师、学雷锋标兵姚文正副教授。

姚文正是安徽省安庆人,穷苦人家出身,靠刻苦学习考取国家重点大学,1968年无线电专业本科毕业,1970年携笔从戎,在吉林省军区某独立团当参谋。1978年恢复军事教育,他愉快服从组织决定,调到刚刚组建的炮兵学院电子技术教研室担任教员。教学实践中,他严格要求,严谨治学,在学生心目中是严师,亦是诤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优秀党员。

20世纪80年代末,驻地政府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于3月5日在全市指定地段组织驻军和大专院校师生开展学雷锋、便民利民义务服务活动,姚教授跟随学院为民服务队负责家用电器维修。活动中他发现,同为大学生,兄弟院校的学员在搞家电维修、技术服务,而本校学员却在擦汽车、扫马路。姚疑惑地询问究竟,学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修。

学生们的回答,让作为教研室主要负责实践性教学的他,感觉脸上热辣辣的。无线电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育讲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若是学了几年不会动手,基本上等于白学。

姚文正的倡议下,率先在学员八队成立了无线电学习小组作为示范,吸收20多名无线电爱好者踊跃参加。学习小组成立后,他利用周末和晚自习时间,在实验室开辟第二课堂,重点讲解电子技术及应用,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手把手教大家练习焊接,掌握收录音机、电视机电路原理与安装调试。

两年下来,队伍日渐壮大,首先在学校内贴出家电义务维修告示,为本校干部、教员、职工上门服务。同时,他们还利用周末、节假日走出校门,为周边工厂、农村、社区的群众维修家电。一年又一年,长期坚持,足迹遍布市区大街小巷。以家电维修为载体,坚持不懈,一则方便了群众,回报了社会,二则提升了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者相得益彰。许多学员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与此同时,姚教授的名字也与“学雷锋·家电维修”紧紧联系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学科的迅速发展,大专院校兴起智能车、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创新大赛。姚教授顺势而为,鼓励大家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没有经费,他从工资里拿出4500元供学员制作机器人,多次参加大赛,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受到学院领导的热情肯定和高度关注。2006年,学院党委决定,以家电维修服务为基础成立“能力夜校”。在教学场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破例腾出3间教室供夜校使用。这一年,姚教授已到退休年龄,党委决定无限期返聘他发挥余热,有关业务部门将“能力夜校”行为纳入正常教学活动,排上课程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雷锋义务维修家电队伍日益壮大,逐步走出学院,走向社会,成为学院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满足驻地人民群众的需求,2018年10月,学院决定面向社会,在校外东至路上腾出两间房并挂牌,建立学雷锋基地,开展“学雷锋、家电维修便民服务”,由姚教授领衔。消息不胫而走,每天上门维修的群众络绎不绝。

30多年过去,学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学雷锋、家电维修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没有换的是姚教授那张沧桑的容颜。他仿佛一名冲锋陷阵、永不下火线的战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几十年,姚教授与他的学雷锋小组到底为干部群众修了无数家用电器,仅2022年登记本上记录院内维修就有600多件。

为表彰姚文正教授几十年矢志不渝、坚持学雷锋做好事,2019年,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他“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2年他被市政府评为岗位学雷锋标兵,大力宣扬他的感人事迹。

有人以为姚教授学雷锋主要集中在家电维修上,非也!他像雷锋一样,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1975年冬季,跟随团机关拉练,附近村庄一户老乡家里失火,他奋不顾身冲去救火。事后领导要给他报功,他说,老乡家房子烧成那样,我还要什么功!1985年5月傍晚的下班路上,目睹一位7岁女孩跌进院内南湖,他来不及脱下衣服,就纵身跳到湖里把女孩救出来,领导再次给他请功,又被他拒绝。90年代,他长期帮扶郊区一位贫困农民,先后资助5000多元,帮其购买生产资料、助学孩子读书,使其逐步脱贫。1994年11月,因病在解放军105医院住院,同病房一位郊区农民患白血病,生活困难。出院那天,他偷偷塞给该患者500元。2002年,地方委培生单某某因家庭生活困难,欠学费7000多元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他自掏腰包一次垫付。2006年6月,得知本校学员李某患癌回老家医治,立即寄给对方2万元。2012年,他赴雷锋团调研,获知2连战士周某某母亲重病住院,连队指战员为其母捐款,毫不犹豫捐了2000元。2016年他率队赶赴淮北师院参加电子大赛,获悉该校学生曹某不幸患白血病,当即捐助了1万元。2019年,学院给四川广元某校资助28台电脑、18台打印机、2台液晶电视。考虑到这些电器运行和维修需要经费,他自己另外为该校捐款1万元。2021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特意缴纳25000元党费,为新时代党的新征程送去祝福。

姚文正不为名不为利,从2019年起,学院一律停发返聘教员的课时费。没有工资的他无怨无悔,仍然义务为学员上课。他平时省吃俭用,穿着当年的旧军装,心中却始终装着困难群众。义务修理家电的很多是老年人、周边困难职工,零配件需要更换,他经常自掏腰包,跑到市场去购买……

2022年12月20日,图书馆退休军干张某某突发高烧,浑身酸痛,苦于无药。她第一时间想到姚教授,毫不犹豫拨打姚的电话,请求帮忙。可是姚教授家里同样没有备药,怎么办?适逢同楼层药店热水器坏了,姚教授无偿帮助修好,感动了对方,店老板将其仅有两瓶留着备用的布洛芬卖给他一瓶。姚教授立即将药送给张某某,张万分感激地说:老大哥,您真是雪中送炭啊!”

去年12月21日上午,听闻东至路大药房有布洛芬出售,姚教授一早急忙跑去排队。药买到手他喜出望外,首先想到的是急需用药而家中无药的退休老同志,于是匆匆忙忙将药送给军休所长作为公共用药。次日上午,他又去药房买到一瓶备用。不料当晚21时许,接到家住附近小区本校在职女干部方某某求助电话,称高烧两天,爱人出差,姚教授立即为其送去70片退烧药。经过他帮助的同志一个个康复了,不料他自己也被新冠无情击倒在床。这就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替他人着想的姚文正教授。

我和姚教授相处几十年,始终以他为榜样,保持早睡早起早锻炼的习惯。清晨,我们几位老同志结伴而行,在院内外的马路上漫步,迎面而来形形色色的陌生面孔,纷纷向他挥手致意,令我们大家相形见绌。其中不少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坐着轮椅的老翁与老妪,甚至残疾人。可见,他把好事做到千家万户,惠及无数干部群众,理应受到大伙的尊重。

岁月像一把利刃,在姚教授脸庞上刻下一道道五线谱,弯弯曲曲。我曾经试探性问他:伙计,老大不小,何年何月才是尽头?该彻底放下了,好好在家陪陪嫂夫人。不料他叹了口气,敛去笑容,心情沉重地说:不行啊!找不到“接班人”。

我禁不住哑然失笑,都什么年代,少了谁地球不照转?冷静下来细心思考,姚教授恍若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样的接班人上哪里去找?

早饭过后,约定俗成赶赴菜市场买菜,只见同住一栋楼的姚教授腋下夹着书,又匆匆忙忙地去工作地上课、修理电器。望着他渐行渐远的削瘦背影,我问自己,老姚同志何时才能真正退休?

作者简介:

刘洪光,陕西人,合肥市军休五所退休干部,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赴西藏军区某独立团服役,先后任战士、文书、干事。1974年调军区某机关秘书处,1978年调解放军某军事学院,任组织处长、政治部副主任、系政委,大校军衔。作品有《西藏边防军纪事》。(刘洪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