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镇越变越漂亮了,树木多了,道路宽了,小广场建起来了,墙上还画了很多漂亮的画。”近日,南陵县家发镇居民黄女士喜笑颜开地说。
家发镇原为泉塘乡,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李家发的出生地。近年来,全镇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协调发展各项特色产业,用红色记忆照亮发展新路。
深挖资源促振兴
每到清明时节和烈士纪念日,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怀着哀恸与敬仰的心情来到家发镇,感受着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红色精神。一处处烈士纪念设施标志牌巍然矗立在道路两旁,为慕名而来的人们指引方向。
“我们签订了《烈士纪念设施‘四种责任’分级制责任书》和《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协议书》,明确了管护责任,确保每一个烈士纪念设施都有专人日常管理、巡查和保洁,持续提升纪念设施保护水平。”南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俞永刚说。
近年来,该局还通过多点升级打造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各镇申报烈士纪念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家发烈士纪念碑、何家湾战斗纪念陵园、父子岭战斗纪念园等被命名为“南陵县第一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常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参观和瞻仰活动,将红色精神的种子深深埋进青少年心中。
“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彩赋能。”家发镇副镇长杨棪介绍,随着当地红色资源的不断挖掘与运用,该镇同步开展多方面宣传工作,如举办摄影大赛、丹桂文化节和吟诗大会等特色活动,创作《英雄儿女李家发》专题片,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英雄人物形象IP,运营“英雄故里山水家发”微信公众号,让小镇的红色记忆遍洒祖国大地。
除此之外,该镇领办的桂香岭上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红色线路上提供红色旅游服务,在去年实现了营业收入181万元的良好业绩。全镇文旅产业通过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
家国情怀续血脉
“大家请看,这座雕塑的下方是李家发烈士的生平简介,他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今年3月,抖音账号“杭启明”发布了一条红色文化讲解视频。视频中,戴着扩音器的讲解员正在一座小型纪念馆内,向游客们激昂慷慨地讲解着李家发烈士的生平。
这间小型纪念馆坐落在杭启明创办的家发镇锡铂山庄内。1956年出生的退役军人杭启明瞄准了家乡的红色资源,花费10年时间,一手投资创建了这座集家乡红色文化于一身的徽派山庄。
“我建这个地方,就是为了把家乡的红色历史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革命烈士们的伟大奉献精神,让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些先辈,把烈士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杭启明激动地说。
杜鹃啼血,山林哀悼。走进锡铂山庄,墙上一张张烈士纪念画像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葱茏草木间接受着来往熙攘人群的敬拜。2015年,杭启明先后投资了1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由288个阶梯组成的上山路,通往人民英雄纪念碑,沿途还搭建了摇篮石、母亲桥和六角凉亭等景观供人们参观游览。
2018年建军节前夕,他又投资近30万元,改建了锡铂山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打造了一条百米红色文化长廊和一面抗美援朝英烈墙。此后,前来参观的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双脚放进杭启明设计的100个乡镇英雄的脚印里,沿途肃容观瞻,切身感受着英烈们万古长青的革命精神。
“我见过很多农村地区的红色山庄,但是这里给我带来了非常特别的感觉,尤其是参观了百米红色文化长廊后,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激励。”站在一幅幅英雄肖像前,游客陆克友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红色引擎助发展
“镇上栽了好多桂花,建了很多小广场给老年人锻炼,还把我们的水管接到了县里的自来水厂。”邓先生在李家发烈士纪念馆附近经营着一家面馆,提及家乡因为红色旅游带来的发展变化,他忍不住连声赞叹。
“红绿融合”的发展模式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许多实惠。近年来,家发镇围绕近郊农业,大力打造稻虾米、野生莲藕、大棚蔬菜绿色生态品牌,带动了周边百姓脱贫致富。居民收入增加了,日常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镇里拓宽了道路,新添了路灯,甚至专门请画家在墙面作画,先后在联三、石峰、麻桥、永林等8个行政村建成了25个美丽宜居点,绘出了一幅极具地域特色的“美丽家发新画卷”。
“未来,我们将用好红色引擎,全面推动建设一个‘红色底蕴、绿色发展、生态康养’的山水小镇。”杨棪说。(安徽党媒云老兵融实习记者 杨泽慧 通讯员 姚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