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池州
云山深处种茶人——记全国人大代表、霄坑村“兵书记”王建伟
来源:朱俊杰 2023-04-14 17:48:05 责编:纵强 喻寒松 王逸群 实习编辑 刘静雯

微信图片_20230228084019

四月的池城,茶香四溢,春意盎然,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带上采茶工具,一如往常,上山与村民一起采茶。扎根深山里,他一干就是36年。前不久,他还作为“安徽最美退役军人”接受省里的表彰。

谈起自己的经历,王建伟说:“我是从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走出来的一名老兵,1987年退役的时候,池州地区刚刚复建不久,百业待兴,考虑到老家需要我,我心一横,放弃了在广东发展的大好机遇,就回来了。”至今,王建伟都觉得当时回来的选择是对的,在他的努力下,霄坑村成了全国文明村。“这块牌子,全村人都感到骄傲。”

王建伟说,自己能带领乡亲们打造霄坑村茶叶品牌,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得益于这些年的人大代表履职经历。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首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就深受触动。他说,在参加代表团审议和聆听代表建议时,听到不少代表提出“要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做优产业”,这次经历,解开了他心中关于“霄坑村茶叶怎样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的困惑。

霄坑村平均海拔700米,山多地少,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5000亩优质绿茶,茶叶成为霄坑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之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民们无序竞争、小厂林立,不仅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还形成不了品牌效应,不能很好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近年来,在王建伟的带领下,霄坑村探索“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村中昔日难成气候的制茶小作坊,蝶变成了现代化茶业企业,茶叶品牌也越叫越响。

2022年,王建伟申请将霄坑绿茶纳入“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获得批复,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从发展村集体茶产业,到家家户户开起茶叶小作坊,王建伟带领霄坑村用茶叶铺出一条致富新路子。现在,霄坑村每年生产14万斤茶叶,年茶叶总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村民收入的90%来源于茶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230228083957

霄坑村山多,茶叶远近闻名。2008年,王建伟上任霄坑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两委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力保护生态,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2011年,“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被写进了霄坑村《村规民约》。“印了400本,一户一册。”王建伟对此记忆犹新。在大力宣传和村民的齐心努力下,霄坑村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如今,霄坑村每年出产7万公斤茶叶,产值达到上千万元。

霄坑村是全国绿色小康村,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霄坑绿茶更是被列入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王建伟说:“让栽种茶叶树变成‘摇钱树’,是我们当初的梦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因如此,心齐的霄坑村村民在建造村口门楼时,刻了一副对联:“以青山清水为本,走水保生态之路”。这是霄坑人的选择,也是霄坑人的信条。这几年,霄坑村声名大噪,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并于2022年再次获评“全国文明村”。

图片中王建伟l

“我们村的茶叶产业已经基本成型,为了避免受到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我们必须坚持茶旅融合转型发展新路子。”不久前,参加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王建伟代表向村民们传达两会精神时说。

5年来,王建伟共向大会提交了20余项意见建议。他的意见建议来自基层一线的亲身实践,蕴含着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真挚情感。

“乡村振兴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王建伟建议,继续大力扶持、发展“产业优”的乡村,更好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广泛挖掘有产业发展潜力的乡村,予以指导和扶持。而对于产业资源有限的乡村,可以在提升乡村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带动乡村发展,增加村民幸福感。

如今,“吃农家菜、品有机茶、游大峡谷”一条龙旅游休闲服务已逐渐成为全市旅游的亮眼品牌,村里每年旅游收入超300万元,成为霄坑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谈起未来,“兵支书”王建伟斗志昂扬:“脱下军装,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能忘。让群众满意是真本事,苦干实干是硬道理,我要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朱俊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