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合肥一中艺术礼堂,“发掘辉煌历史,传承灿烂文明”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合肥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9场正式开讲。家喻户晓的大禹究竟什么样?涂山在何处?数千年前的禹会村人如何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以“禹迹新探”为主题,带同学们循着历史记忆回到遗址现场,讲述禹会村的考古故事。
■探寻禹迹
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
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禹巡天下……在中华历史记忆中,大禹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在场的合肥一中同学们来说,大禹更是存在于课本上、传说中、历史著作中非常熟悉的人物。
大禹是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他曾有过怎样的形象?活动一开始,张东首先从“大禹和禹迹”讲起。“大禹,是中华历史记忆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中国王朝国家的缔造者。禹迹,是大禹治水和巡行经过的地理空间,也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
张东告诉同学们,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众多文献典籍中都有关于禹的记载,典型者如《史记·夏本纪》和《尚书·禹贡》。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禹娶涂山和禹迹九州反映了早期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印记,另有劈山导淮、戮杀防风、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还广泛存在于传说和神话中。在新近的出土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文字,如战国中晚期楚简《清华简·厚父》篇。目前所见最早记录有“禹”的文物就是现藏于保利博物馆的西周重器豳公盨。
“这是汉代山东嘉祥武梁祠夏禹画像,可能是今天人们心目中大禹的标准形象了,但这或许不是大禹真实的样子。”张东告诉同学们,武梁祠夏禹画像中的夏禹身着汉代服饰,而真实的大禹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当时的人们究竟如何穿着打扮,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去证实。”
在有关大禹的历史记忆中,禹会诸侯、禹娶涂山等众多故事的焦点都指向了“涂山”。涂山在哪里?张东告诉同学们,通过历史地理学考证,安徽怀远、当涂,浙江绍兴、河南嵩县、重庆江州等地都被认为与“涂山”有关。《水经注》中则明确记载,“禹聚”即在古时的“当涂”。
“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淮河东岸,有一个叫禹会村的村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文物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禹会村南发现了龙山时代的陶器残片。”“涂山-当涂-禹会,这些先秦时代的古地名在此交会,共同指向这处龙山时代遗址。”张东介绍,今天蚌埠西郊涂山附近,依然保留了很多关于大禹的历史记忆。
■禹会考古
7000多年前古人就在此定居
张东目前主持安徽蚌埠双墩和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活动中,他通过禹会村考古一系列重要发现,带同学们“穿越”时光,走进禹会村人的世界。
“在讲禹会考古之前,我想先跟同学们聊聊什么是考古。”张东告诉同学们,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不挖恐龙、不搞收藏,考古与盗墓更是有本质区别。“有些同学可能爱看侦探小说。在我看来,考古更像是犯罪现场调查,根据现场遗迹,复原古人的行为过程,再进一步复原当时的社会面貌。”
从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到考古发掘,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研究,考古与古人对话,复原古代社会,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当古代建筑成为遗址,对考古工作人员来说,辨识难度非常大。要掌握一定的建筑学知识,要会‘土中认土’。”
2006年以来,禹会村考古经历了“循史索迹”“禹迹新探”“古城寻踪”三个阶段,取得了重要收获。张东告诉同学们,考古发现证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禹会村遗址就有人类定居生活。考古人员在禹会村遗址发现了大型祭祀遗迹、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等。其中大型祭祀遗迹的发现,与“禹会诸侯”等历史事件契合。
“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禹会村聚落加速发展,人口剧增,集中化趋势明显,遗址南部核心区营建了内外两重城垣。”张东介绍,内城东城垣在规划之初,营建有大型礼仪性建筑。考古人员在其南部发现了一排35座立柱的长条形柱坑。“有学者认为,这或许和‘禹会诸侯’的仪式活动有关,这些柱洞有可能是当时树立旗帜的遗迹。”
■文物“驾到”
让课本上的历史“活起来”
从耳熟能详的大禹,到跨越数千年历史的禹会村,张东讲述的考古故事深深吸引了合肥一中的同学们。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张东还把禹会村出土的文物带到了“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的现场。
“双墩文化时期的鼎与龙山文化时期的鼎形制相似。”“经过对残留物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件陶盉曾经被用来加热酒精饮料”……活动现场成了“流动的博物馆”,同学们与文物“面对面”,禹会村人的生活图景逐渐清晰,悠久历史活起来,不少同学激动不已。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答题,现场气氛火爆。“今天我第一次现场与考古专家交流,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看文物。”高一(2)班的梁丞豪告诉记者,通过活动对考古工作和考古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考古专家原来这么幽默,课堂氛围很轻松。”“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都非常有意义。”
高一(11)班的庞珂玉认为,既能近距离看到文物,又能听到一线的考古发掘故事,活动很过瘾。“通过张老师的讲述,我觉得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远。作为一个安徽人,我感到很骄傲。”
“我和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很有缘分。同学们对考古工作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活动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留下来交流。“有一位同学说,希望以后能成为我的同事,我特别感动,我们的考古事业需要同学们的加入。”张东表示,创新公众考古模式,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迈出了一大步。
全程聆听,合肥一中高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陈银科表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的开展与现阶段高中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不谋而合。通过活动,孩子们加深了对历史、考古的兴趣,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感谢‘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合肥一中。”合肥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大勇表示,有着12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合肥一中历来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这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合一学子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让同学们更加自觉地做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武鹏 任逸玮 杨雪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