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江淮英烈
鸭绿江畔的呼唤
来源:纵强 顾亦飞 侯剑 2023-06-08 17:22:53 责编:王逸群 胡明兵 张波


肖少金微微发颤的手抚过墙面,在密密麻麻的金色小字里,寻找那个记挂在心里70余年的名字——肖法兰。

这是他父亲的名字。1951年,26岁的蚌埠铁路工人肖法兰主动请缨,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和战友们奔赴朝鲜战场。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环形黑色大理石筑成的烈士英名墙前,肖少金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名字。那一刻,这个72岁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爸,我来看您了!”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5月18日至21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部分皖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亲属代表赴辽宁沈阳和丹东等地祭扫。

做好烈士遗属抚恤优待、加强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宣传弘扬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和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5月19日,鸭绿江断桥上,烈士家属肖少金将家乡的黄土撒入江中,告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父亲。

关爱“亲人” 办好暖心实事

对于肖少金来说,“父亲”这个十分平常的称呼,他却70多年无法张口叫出。

“父亲走的时候我才9个月大,牺牲的时候我才1岁多,今年我已72岁,终于能再见他一面了。”在镌刻着肖法兰名字的英名墙前,肖少金低声向父亲诉说着自己成长的经历:

“您走后,是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抚育我到18岁成年。工作以后,我也和您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交通’战士,参与祖国如火如荼的大建设,这次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我们来祭扫,不仅是对您和先烈们的告慰,也是对我们烈属的关怀。”

关心关爱烈属,是告慰英烈的重要方式。自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以来,我省着力做好烈士遗属优待抚恤工作,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烈士遗属工作和“英烈后代关爱行动”;军地各部门关心烈士遗属的生活情况,定期走访慰问;制定烈属优待清单68项,建立并落实村、乡、县、市、省五级常态化长效化关爱帮扶机制;深入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品牌活动,为7000人次困难烈士遗属提供精准服务。此外,在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医疗、交通出行等方面积极为烈属提供优待,让深情暖意流淌在烈属心头。

   “如今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无比。父亲,您安息吧!”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退役的1115号火车头前,肖少金含着泪说。

5月19日,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烈士家属李家英扶着哥哥李家发的铜像失声痛哭。

守护“丰碑” 建好育心工程

“哥哥,妹妹来看你了,我还记得你走的时候说回来会给我带糖吃。”在鸭绿江畔,79岁的李家英紧握栏杆,隔江轻声呼唤哥哥李家发的名字。

1953年7月13日,朝鲜金城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李家发主动接下炸掉敌人地堡的任务。激战中,在左腿被打穿、身体7处负伤的情况下,他匍匐爬行,用身体堵住敌人地堡的机枪射孔,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李家发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从那以后,朝鲜多了一条家发街,芜湖市南陵县有了家发镇。

“哥哥,在你牺牲后,县里为你立了一个大大的纪念碑。很大,很壮观,我经常过去,每次站在纪念碑下,就想起了你的样子,泪水止不住地流。”李家英哽咽地说。

建设和保护好纪念设施,是对烈士最好的铭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烈士纪念设施评定规范》《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规范》等两项省级地方标准。以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安徽省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以皖西大别山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中心,皖北、皖南烈士纪念设施展示群和沿淮、沿江烈士纪念设施展示带为依托的“一中心、两群、两带”江淮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新阵地。

一座座烈士纪念设施,见证的是一段段红色历史。去年以来,我省全面启动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共迁葬烈士墓2986座,就地整修4242座,整修完成率达100%;共有烈士纪念设施约2.2万处,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123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18处、市级17处。

“哥哥,这是我现在住的房子,能用电照明,用燃气做饭,用太阳能洗澡。”鸭绿江畔的微风轻轻拂过,李家英双手捧着全家福照片放在胸前,低声呢喃着。

5月21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烈士家属王法顺轻抚叔叔王学风的名字。

铭记“忠魂” 传好红色基因

“叔叔,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您,政府在村里建了展览馆,大学生给您画了像。”在鸭绿江断桥边,王法顺仔细地擦拭着从家乡带的酥梨,整齐地摆在桥头,隔着江水向他的叔叔王学风跪拜。

1951年4月,来自砀山县唐寨镇的王学风,在抗美援朝华岳山守备战中,两腿都被机枪打断,无法站立,依然坚持坐着、爬着继续战斗。最终摔断步枪,宁死不屈,毅然跳下悬崖,年仅25岁。王学风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为纪念烈士,砀山县修建了王学风烈士事迹展览馆。王法顺负责日常管护工作,但他心里一直有个遗憾,希望能有一张叔叔的正面军装照,放入馆中留存。

安师大美术学院学生李匡骐了解到王学风事迹后,深受震撼。他主动报名,成为主笔,经过13天的创作,多次修改,终于让人们再次见到了王学风生前的模样。

事实上,早在2021年,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指导下,安师大美术学院师生就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为烈士画像的公益活动,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

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凝聚民心的力量之源。我省也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尊崇之花”根植人心:开通“江淮祭英烈”网上祭扫平台;制作“一封家书祭清明”节目;开设全民思政“云课堂”,组织英烈讲解员登上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课堂”,以“云直播”“云互动”的方式讲好英烈故事、上好思政课;举办“万人诵读红色经典作品”活动,集体重温《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作品。

为让青少年学习传承英烈精神,今年3月31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在合肥举办《红色江淮·听爷爷讲那英烈的故事》新书推介会。这本书是全国首套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弘扬江淮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读物,也是我省推出的第一部红色少年儿童故事书和线上体验有声读物。此外,我省还积极举办“我是红色宣讲员”演讲比赛;依托烈士纪念设施招募培训“红领巾讲解员”;开展“紫荆花下写寄语”“我想对您说”等系列活动。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安徽人民的血脉。

“父亲,您安息吧。我们一定会继承英烈先辈的遗志,为强大的祖国奋斗终生!”鸭绿江畔风猎猎,青山处处骨铮铮。祭扫临近结束,在鸭绿江断桥边上,肖少金小心翼翼地打开贴身装着的红布包,轻轻捧起一抔家乡带来的黄土撒入江中,向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横跨1700多公里的“重逢”告别。(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纵强 顾亦飞 侯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