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穿上军装,他们保家卫国;走进校园,他们教书育人,把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深植青少年心田。
为进一步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发挥退役军人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为党和人民培养可靠接班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意见》文件。
为选树典型,通过逐级推荐、层层筛选,新华网安徽频道和老兵融共同开设“兵教师”专栏,首期将推出12名“兵教师”的优秀事迹,以飨读者。
“他训练严格,但很实用。”“他的课让人越听越有兴趣!”“他是我们的知心大哥。”连日来,在池州市贵池区民兵对口保障火箭军——医护分队集训课上,提起这位正在授课的“兵教员”,大家都赞不绝口。学员们口中的“兵教员”,就是贵池区人武部民兵教练员李方胜。
认真钻研 做好培训
1992年,18岁的李方胜如愿穿上了一身军装,到武警上海某部服役。在军营,他狠下功夫练本领,擒拿格斗样样过硬,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并受到嘉奖,为今后成为“兵教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4年后,李方胜退役返乡,成为贵池区涓桥镇的一名法律工作者。然而,军旅情怀与初心却难以舍下,2007年他通过应聘成为贵池区人武部民兵教练员。
刚入职,他就到省军区进行集训,学习通讯知识。初次踏足这一领域,李方胜并没有胆怯退缩,军队这个大熔炉锤炼出了他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优异品质。“只有经得住磨炼才算是合格军人。”这是李方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真钻研通讯业务,不断地吸收各类知识,终于熟练掌握了电线架设和无线电操作等专业技巧。
担任“兵教员”以来,如何让理论课程更精彩,吸引民兵、学生、预定新兵的注意力,成了李方胜长期思考的问题。为此,他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搜索大量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让内容深入浅出;潜心教学设计,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让课程生动有趣。
集训结束后,他受命组织贵池区民兵通讯分队集训成果显著,为贵池区培养了多名民兵通讯骨干。2019年,李方胜被评为池州军分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主动关心 坚定思想
训练场上,他“铁面无私”,严格要求每一项训练内容;训练场外,他化身学员们的知心人,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端正他们的入伍动机,坚定他们的服役决心。
2022年8月,预定新兵正在进行紧张的役前训练,作为教员的李方胜敏锐地发现有两名预定新兵有些心不在焉。“家里父母身体不太好,很纠结要不要留下来在家照顾父母。”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方胜一边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入伍机会的可贵,一边主动到他们家中探望其父母,询问实际困难并帮忙解决,暖心的行为让两人慢慢卸下了思想包袱,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军营。
近年来,作为“兵教员”,在他的带领下,从贵池区人武部役前训练班参军入伍的青年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多人已转改士官,他本人也获得“池州市民兵榜样”“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池州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走进校园 厚植情怀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去年十月,随着教官响亮的口号声,贵池区城关小学近500名六年级学生整齐列队,化身迷彩“小战士”,开启了军训生活。
“我们这次请来的‘兵教员’是军事素质过硬的退役军人。军训可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帮助他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该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张瑞说。
作为此次军训教官中的一员,李方胜深刻认识到“国防教育进校园”的重要性,没有因为学生年龄小而有所松懈,分年级对他们进行了站姿、走姿、队列、队形等方面的训练。同学们用心领悟、全情投入,严肃认真地完成每一次举手、抬腿、转身、立正、对齐……校园绿茵场上的一抹抹橄榄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小看着爸爸的军功章,我就对军人充满了向往,这次的军训让我非常难忘。”汪瀚宸是一名退役军人的孩子,当天,作为标兵站在602班方阵前列的他,正步踢得格外认真,“以后我一定加强体育锻炼,长大后像爸爸和教官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如愿成为“兵教员”后,李方胜并没有把曾经法律方面的从业经历抛之脑后。
工作之余,他还充分利用自己十余年法律工作的经验,积极参加法律志愿活动,用心用情为人民做好事、实事。他先后与贵池区棠溪镇、涓桥镇对接,成为村民的法律顾问,每年为村民处理各种法律事件30余件,得到广泛好评。
卸下戎装守初心,李方胜时刻铭记自己曾是一个兵,继续在新的岗位上为国为民发光发热。(安徽党媒云老兵融实习记者 刘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