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南陵县
本色不渝的“兵”书记
来源:卫佳 刘斌 乔华武 2023-06-14 15:52:52 责编:代明俊 胡明兵 夏朝阳

曾在部队服役16年的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党委书记邢宏水,历经军营这座大熔炉的淬炼,锻造出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踔厉奋发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不畏艰辛甘于付出的人生情怀,在振兴乡村的滚滚洪流中,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诠释着一名军人矢志不渝的本色。由此,他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兵’书记”。

不忘初心,打造“红色”引擎

2019年,出于对故土的热爱,邢宏水成为滨玉村一名村干部,并先后担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村党委副书记。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2年7月,他被任命为滨玉村党委书记。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一名村党委书记,邢宏水牢记自己是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以通过“双联双应”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为抓手,建立村“两委”工作例会和理论学习制度,认真举办“理论政策业务大家讲”活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不断推进村党委班子自身能力建设,打造“红色”引擎。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邢宏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党建+三心”品牌创建,即“党建+初心”建强村“两委”,“党建+民心”为民办实事,“党建+恒心”凝聚发展合力,实现党建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村“两委”换届后“开门一件事”、暖冬和暖民心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30次,融洽了干群之间关系,推动了“双联双应”工作提质增效。

踔厉奋发,铸就“特色”乡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身为村党委书记的邢宏水,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退役军人,工作中秉持踔厉奋发、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积极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助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去年以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会同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立了滨玉共赢合作社,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村民抱团发展,着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农户增收致富。

如何实现乡村经济长足发展?成为邢宏水一直想破解的一道难题。针对滨玉村毗邻县城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具有前瞻性地瞄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通过盘活资源资产,锚定稻虾轮作、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先后建成1200余亩稻虾种养基地、200余亩果蔬种植基地和1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争创“滨玉稻虾生态米”和“滨玉初榨菜籽油”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持续增收,以党组织领办促进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在滨玉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就获得利润31万余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7万元,真正实现“组织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今年4月,他被中共南陵县委组织部授予“共富好支书”。

不畏艰辛,彰显“暖色”情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邢宏水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始终将群众的危安放在心上。为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防疫第一线,用通俗易懂的本地方言,采取大喇叭喊话、打电话叮嘱、发微信提醒、宣读《致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迅速以“战时状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将责任扛在肩上,将群众放在心上。同时结合村情实际,将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网格员、退役军人组建成突击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开展“敲门行动”,按要求完成全员核酸检测,发放疫情防控告知书,组织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暖色”情怀。 

大事难事看担当。2020年7月,面对南陵特大汛情,作为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的邢宏水,不畏艰辛,始终在防汛抗洪一线当尖兵、打头阵,帮助受灾严重的住户进行撤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11户受灾群众(含困难退役军人)共计20人,一个不落地转移到集中安置点,确保了整个滨玉村防汛期间无人员伤亡,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辖区内村民和退役军人的一致称赞。滨玉村是脱贫村,为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他不畏艰难、不怕吃苦,通过常态化开展访贫问苦大走访,建立帮扶台账,将符合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确保“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稳定各类保障扶持政策,强化精准帮扶,坚守“不出现规模性防返贫”这条底线。

为着力实现乡村振兴,邢宏水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投资12万元完成了滨勘路亮化项目和半边街法治文化小广场工程,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坚持“三治”融合,推行“网格+x”模式全覆盖,全村调整配备网格员30人,发挥“五老”职能,落细落小网格治理服务单元,做到“网”尽百姓事、服务“零距离”。坚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移风易俗等“美丽约定”,健全村内道德评议机制,引导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形成广泛参与、共创共享文明成果的新局面。(卫佳 刘斌 乔华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