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带火了“唐风”,也让李白、高适、杜甫等一众诗人成为“网红明星”,读着诗歌长大的中国人,被唤醒了血液里的中华文化密码,人们沉醉在绵延古今的中华文化神韵中,思接千载,心潮澎湃,同时也不由得为英才的受挫、失落、凋零而叹息。
杜甫曾写诗怀念李白,说“文章憎命达”,寥寥几字,让人心生戚戚。李白有着不世出的才华,也有着无法摆脱的困厄,他如飘蓬浮萍零落辗转,未曾真正实现过报国夙愿,也未尝有过长久的安稳。
(李白图 来自网络)
幸而,在他湖海飘零的一生中,安徽给了他格外多的慰藉和护佑。
纵观李白一生,与安徽颇有际缘。自公元725年起,他的足迹踏遍这方山水,留下了大量与安徽风物人情有关的佳作。他曾七次来到皖地,或长住,或短居,辞世后,遗骨也葬于安徽当涂。今天,从各地赶来瞻仰凭吊的人,看到墓园里青莲池波光荡漾,诗仙立像丰神俊朗衣袂飘然,忍不住吟诵起一首首李白的名篇,他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在文字中相遇,梦幻而浪漫。
文章千古事。写于千百年前的文字,如何穿越时光长河,历历呈现在后人眼前?在印刷术尚未出现的盛唐,李白的诗文又是如何传于后世的?文化流传的路途上又有着怎样的坎坷和变故?安徽省图书馆珍藏的22部李白诗文集古籍,为我们揭开了和李白有关的另一段传奇。
李白与安徽的生死情缘
李白与安徽第一次产生交集,是在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那一年,李白25岁,青春正好,意气风发。他坐船从四川出发,沿长江而下,去往江东,经过安徽当涂江面时,兴致勃发,写下了气势浩荡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心中怀有大气象者,笔墨间往往也是大山水,天门山的景致未必壮阔,却很契合李白当下的心境,两山夹峙如人生开启时之逼仄,难挡大江东流奔腾入海的志向,他此次出川,漫游天下,志在天下,他的人生,是要有所取有所图的。
(马鞍山当涂县李白文化园)
自此,李白的一生进入了极富传奇的篇章。也自此,安徽与李白之间结下了无法割裂的生死情缘。
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带着家眷来到安徽南陵,客居于此。《李白年谱》记载:“四月游泰山……夏携子女南下……寄子女南陵,只身往越中。玄宗召入京,遂返南陵。……秋,受诏入京。”
这时,距他写下《望天门山》过去了17年,期间,他渴望有所作为,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只得携剑酒行于江湖,亦仙亦道亦侠,他的旷世才华早已闻于宇内,他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个性,也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
就在他志难酬意难平之际,天子下诏,令进京入翰林院待诏伴君——李白人生中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了。他作别家小将赴长安时,写下了得意之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直抒心中块垒,畅想新的人生。
接下来的长安时间,李白进入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史料记,李白进宫朝见时,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下无两的礼遇了。
然而越是权重之地,越是充满了风险,伴君伴虎、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让李白黯然失意。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他离开京城,回到了安徽南陵家中。
纷繁乱世中的温柔之乡
从庙堂回归乡野的李白,继续在天地间行走,在湖海间飘零。他忽而北上,辗转鲁郡、洛阳及陕地,与新朋旧友同游,评文论诗;忽而南下,由扬州金陵至越郡,寻仙问道,寄托心情。看似闲云野鹤,可他的内心一直还在渴望寻找到另一条出路。
这期间,在政治抱负屡受打击之后,李白渐渐生出归隐的心思,他自觉“‘立功’无望,乃始以‘立言’为己务。”加上为躲避即将到来的战乱,李白更渴望在南陵找个好地方安置家眷,这在他当时所作的诗“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中流露的很清楚。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燃起了李白心中最后尚存的报国念想。这一年,李白加入南下平叛的永王李璘军中效力,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自比谢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渴望“为君谈笑静胡沙”。
可惜的是,他想报效社稷的愿望再一次落空,永王势大,引起太子李亨忌恨,李白也因此获罪被判长流夜郎,幸中途遇赦,虽然后来他还想请缨加入李光弼的大军,但已经有心无力了。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结束了东飘西荡的日子,回到了安徽,投靠当涂知县、族叔李阳冰,这次回来,他再也没离开过安徽。
在李白人生最后十几年里,安徽无疑是他落脚最多的地方,不管走得多远,到最后都会回来,因为这片土地永远敞开怀抱在接纳他。
在这里,他遇到过“跪进雕胡饭”的荀媪,让他联想到漂母之恩;他结交了善酿美酒的宣城季叟,季叟辞世后,李白写诗“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以怀念;他在黄山寻访当地养鸟人胡公,想买一对白鹇,胡公不要钱,只求李白作诗一首,于是有了那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安徽,是纷纷乱世中始终护佑着李白的温柔之乡,而李白也从不吝以笔墨来表达对安徽的深深眷恋,据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汤华泉的最新考证,李白一生留下和安徽有关的作品计“诗201首、文9篇”。
李白格外钟情安徽,还因为他的偶像、南齐名士谢朓曾任宣城太守。李白的诗与“小谢”有渊源,尤其他的律诗,虽为唐法,实则受六朝影响很深。李白称谢朓为“谢公”,一生景仰其品行与诗才,他半生流连皖地不去,怕是觉得在心灵上能离偶像更近些吧。
《李白年谱》记,宝应元年(762年)早春,李白卧病当涂;晚春三月,游宣城、南陵,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旅行。秋天时,他回到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遂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年六十二,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一诺千年的守护
《长安三万里》的上映,让李白再次成为国人心头的流量大咖,也让当涂李白文化园内的李白墓前异常热闹起来。从七月中旬到整个八月,守墓人谷常新都在忙着接待全国各地前来瞻仰凭吊李白的粉丝,“平时一天也就来七八个人,现在每天都有好几百人,你看,墓前的这个长石条供台上摆满了酒,都是粉丝们带来供奉的。”
当涂李白墓园,是李白长眠处,也是谷常新和他的家族世世代代守护的圣地。
(第49代守墓人谷常新在给游客作讲解)
公元762年,李白在当涂溘然长逝,据说,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当地一名叫谷兰馨的至交。谷兰馨与李白相交深厚,“尝从李太白游燕为欢”,相传谷兰馨一次邀请李白到家作客,陪同游历青山(谢公山),在谢公宅旁,李白感叹一生,愿百年后长眠于謝公山下,与谢朓成为异代芳邻,于是谷兰馨向李白承诺,愿捐出自家位于谷家村的良田,以作诗人长眠之地,同时,谷氏一族还将世代守护墓园。
一诺既定。自此后,漫长岁月里,谷氏家族“守墓人”的使命从未中断,到了谷常新,已是第49代,1985年,当涂县对李白墓园进行维修、扩建,谷常新也从此进入墓园专职工作。
读诗、问史、研究碑文……谷常新在李白墓边渐渐走进了这位“诗仙”的精神世界,又把“诗仙”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多年来,他不仅遍阅李白诗歌,还写出了《李白与青山》《李白与谷氏家族》等文章,参与《太白碑林书法集》《青山诗魂》等图书的撰稿工作,他还是墓园的“特殊讲解员”,30多年来义务讲解近万次。
“这次《长安三万里》上映,我们全家人都去看了,总体上感觉还满意。更让人欣慰的是,电影上映后,有那么多的人打听到李白真正的墓园在当涂,并且专程前来瞻仰,足见李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们对他的爱,也是热烈而恒久的。”谷常新说。
李白晚年的三次郑重托付
“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对李白来说,是临终前的一件大事。
进入晚年的李白终于醒悟到,自己所擅长的,不是蝇营狗苟的政治,而是“诗笔驱万象”的创作,他为诗而生,来到世上的使命,就是留下不朽的文学经典。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醒悟而引发,让自己的诗作结集编印,以广其传,成了他最挂心的事。
天宝十三年(754年),暮春时节,李白在扬州与诗人魏颢相遇,同游金陵,相聚甚欢,临别时,李白“尽出其文,命颢为集”。这是李白第一次郑重托付他人为自己编印诗集。
然而李白辛苦整理的手稿,却被魏颢遗失,多年后,魏颢在民间偶然得到李白诗文选本,于是据此于上元二年(761年)编就,订为二卷,共收录李白诗作44篇,文则仅收《大鹏赋》一篇。
遗失手稿在先,编印时仅收录李白千余首诗文中的44篇,魏颢明显辜负了李白重托,但在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李白学会副会长丁放看来,情有可原:“唐时造纸术有了,但印刷术还没有,李白去世之后一百多年的晚唐时期,也只能看到皇历、佛经之类的印刷品,换言之,李白的时代,文稿想保存下来非常困难,因为没有印刷,只能靠手抄,很容易流失。”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他在湖北江夏养病半年,将平生著述稿交付僧人释贞倩,请其代为结集编印,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中说,“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然而,此番殷殷托付再次付诸东流,手稿不知所终。
“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是李白临终前的最后一次托付。李阳冰将李白诗作编纂为《草堂集》十卷,并在序中提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草堂集》十卷,后被范传正增订为二十卷本,范与李白有通家之好,李白辞世后,原葬于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817年,范传正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至青山,并亲撰《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立于墓前,是谓用心良苦,用情至深。
李白晚年的三次郑重托付,在这一次,总算有了结果。
李白文集流传的三个体系
宋代是雕版印刷技艺的巅峰时期,最早的李白诗文集被广为刊印。李白的遗憾,在宋代终于得到了弥补,他的在天之灵,当得到安慰。
安徽大学文学院丁放教授介绍,目前流传的李白文集,主要有三个体系:一是宋代宋敏求编纂、曾巩考次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二是明代中期,明人重订编刊与翻刻宋元本李集时有出现,蔚为大观,淳熙本李集在明正德嘉靖间多有其他翻刻本;三是南宋杨齐贤首次注释李诗,元代萧士赟补注时引入杨注部分,宋元时期,注杜诗者不下数十家,而注李白诗者仅此一种,弥足珍贵,清人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即是在杨、萧诸人注释基础之上增订而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省图珍藏《太白全集》)
丁放教授还进一步指出,“宋敏求编纂、曾巩考次的《李太白文集》,到目前为止是最全的版本,后人能有突破的几乎没有。而第二体系也就是明代时期的诸多翻刻本,没有突破和超越前人,稍显平常。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体系注释本,由于是明刻本,年代上足以珍贵,更重要的是,‘注释’李诗,对于后人理解李白的作品,非常有指导意义,尽管不是特别完美,但因为是最早注释李诗的,所以很不简单。”
诗文集珍本在安徽被完整收藏
从李白诗文编修之坎坷,可见文字流传之不易。而在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我们有幸得以见到历时数百年而流传下来的李白诗文集珍本。这些古旧的书籍被轻轻打开,泛黄的书叶自带素静,却又扑面而来一缕鲜活风华,纸上的字,凝重有山岳之气,笔划勾连,起承转合,周正有致,端的是一派古意,气象宏大。
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石梅介绍,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中共有22部李白诗文集,三个体系的李集本被完整收藏。
其一是宋蜀刻本体系的影刻本,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吴门缪曰芑双泉草堂影宋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本为善。每半叶十一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框高17.8厘米,宽11.3厘米。内封题:“吴门缪武子重刊宋本,李太白全集,双泉草堂藏板”。此本据宋本翻刻,纸墨精良,甚为可珍。目录题名“李太白全集总目”,诸卷末有牌记“吴门缪曰芑武子甫重刊宋本”。书首有缪曰芑序,宋敏求、曾巩、毛渐后序。有原目录一卷,原序墓志碑碣一卷,歌诗二十三卷,古赋一卷,表书一卷,序一卷,赞一卷,颂铭记一卷,碑文一卷。
其二是宋淳熙本体系的翻刻本,以明正德八年(1512年)鲍松刻李杜全集本《李翰林集》三十卷本为早。每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框高18.1厘米,宽13.6厘米。每卷卷首题“李翰林卷第”几,次行题“翰林供奉李白”,每卷有目录连属正文。
其三是注释本体系的重刻本,以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郭云鹏宝善堂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五卷为佳。每半叶八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白鱼尾。框高20.0厘米,宽13.8厘米。全书卷一至二十五端题为“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十六至三十卷端题名为“分类编次李太白文”,是以赋及诗二十五卷而文五卷。
诗仙李白一生不羁,最终长眠于皖南青山,深受安徽人的景仰和爱戴。他的诗文篇章历经千百年也聚藏于安徽省图书馆,书写在楮版翰墨间,令我们频频回望,时时向往。(通讯员 石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祁海群 王素英 任逸玮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