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县圣泉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第一抓手”,优化基层治理方式、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党员积分管理,带动基层党建“活”起来
“党员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履职到不到位,群众满不满意,大家来打分,积分多少说了算......”近年来,萧县圣泉镇建立了党员积分工作机制,把党员干部管理“软指标”变“硬杠杠”,带动基层党建“活”起来,激发全镇基层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据了解,今年来,圣泉镇已有1200名党员参与积分管理,累计划分党员责任区11个、成立党员示范岗12个。
算好基层党建“量化账”。出台《圣泉镇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按照“坚持立足岗位、重在日常,结合实际、分类管理,量化考评、动态调整,简便易行、民主公开”的原则,围绕党员思想政治、先锋模范、现实表现、表彰奖励、反向扣分五个方面,从镇级层面科学制订具体、可操作、能评定的评分细则,合理划分五项积分设置、13条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考评,激发全镇党员立足实际,凝聚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晒出基层党建“成绩单”。以党员“积分制”为“纲”,落实“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一系列工作“大融合”,按照“党员申报、党小组组长初评、党员大会评定、积分公示、年度积分”要求,统一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台账,按照“四个一”原则,即一事一记录、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汇总、一年一评比,准确记录党员积分变化情况,对党员积分情况进行公示,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全镇基层党员做到心中有责任、身上有担子、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动力。
树立基层党建“风向标”。坚持把党员积分管理作为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主基调,把“民主评议党员、年度评先评优、党员活动费用抵扣”评比相结合,通过公开张榜“晒成绩”,落实“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表彰奖励制度,对评定为“基本合格”等次党员,开展谈心谈话给予鼓励引导;对评定为“不合格党员”的,进行诫勉谈话,教育引导,营造党员“争着干、比着干、抢着干”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居环境治理,助力美丽乡村“新”面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近年来,萧县圣泉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点,紧盯死角盲区,以“党建+农村人居环治理”为契机,以环境整治“积分制”为落脚点,通过“赚”积分,“兑”出了村民的良好生活习惯,“兑”出了美丽乡村新面貌。
宣传动员,环境整治聚合力。萧县圣泉镇各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利用广播大喇叭、微信群、宣传车、横幅等形式和入户走访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做到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理解并支持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群众“一旁看”转向“一起干”,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的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积分评选,环境治理添活力。聚焦“四净两规范”和“四勤两参与”,制定了《圣泉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积分总目标、内容及标准、管理、运用等内容及考核指标,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加“最美家庭”“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积分评选活动,采取“积分制管理”的方式,以奖促治,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各项公益事业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示范带动,环境整治提效力。该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有机结合,发挥镇党员干部、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志愿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主心骨”“领头雁”作用,对主干道、沟塘渠坝、房前屋后等下足“绣花”功夫清理,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及“美丽庭院”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快速度、全面深入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构建起党群同心、共建共治美丽乡村的良好格局。
党支部领办合作,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萧县圣泉镇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构建“党组织+村(社区)集体+社会化组织+农户”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的腰包更鼓了,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多向发展。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村集体利益最小化”,探索“党组织合作社+”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产业协作的方式,大力发展菊花种植、瓜果种植、金蝉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将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形成了长效稳定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多方联动,要素保障破解难题。坚持要素先行,突出资源整合、政策倾斜,夯实基础保障。整合镇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项目向合作社倾斜。坚持“人才下沉”和科技下村(社区),选派科技特派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技能服务人才,深入到村(社区)开展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持续推出“乡村振兴贷”“土地流转贷”“共富贷”等金融产品和三大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提高政策保险补贴力度,降低村(社区)集体、农户融资成本,打通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源,社会组织科学经营。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辖区内社会化服务资源,通过购买服务、订单式托管服务等方式,委托服务组织开展“耕、种、管、收、购、销”全程托管服务;或选择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开展订单式托管服务;或通过整合域内农机、人员等资源,自主开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据统计,该镇社会化组织有34家,投入资金643万元,带动1200余户脱贫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侯雅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