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提效增质 集体经济跨越发展 人居环境快速提升——高刘十年: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路径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3-09-27 23:08:32 责编: 小当

十年前的初秋,一片新兴之地已初现腾飞之势。2013年5月30日0时,合肥骆岗机场关闭最后一盏灯,塔台管制员说出那句“我们新桥见”,城市历史自此掀开新篇章。3600多个日夜瞬息而过,在已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合肥的西北角,生态优美、经济转型的新时代农村正成为安徽乡村振兴的样本。

天河村的时代探索

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近200万元,在安徽省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数据中,位于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的天河村是高增长的代表之一。

如今回忆起村子的发展,天河人完全改变了对传统农业区的感受。“我们这里现在种的水稻是高科技高产的,大家在家门口的农庄打工每月收入也不少,村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集体经济致富路子”,今年44岁的李健说。他就是回到家门口工作的村民之一,原先在上海通用公司工作,后来回到安徽自己带工程队。在天河村党总支书记豆明生的邀请下,他放弃每月近万元的工资“回村跟着书记闯一闯”。目前,李健负责管理村里与附近企业共建的农庄基地800多亩地的蔬菜种植。基地里还建起了厨房,请本地大姐烧地道土菜,企业职工和合肥市民周末及节假日可就近到这里品尝原汁原味的高刘风味。他们还在筹建民宿,将城里人的消费留在高刘,也让村民们有更多工作岗位。高峰期,村里有七八十位村民在农庄工作,每月工资2000~3000元,加上农庄给农户的田地租赁费等,一年下来,每家还能增收个2万元左右。

天河新农村

村民签署村集体经济入股协议

天河村党总支书记豆明生介绍,2018年,天河村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于2019年10月挂牌成立天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合肥市第一家在该市农业农村局注册登记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当年底实现经济收入53.7万元。回忆起合作社的第一桶金,豆明生说是实行对外出租和入股,村集体水库以入股的方式发展渔业养殖,水面面积210亩,村集体校舍8000余品杠对外出租,实现年收益20万元。“模式上看,这是最普通的,但也是天河转变的开始”,豆明生感慨,这种开始不仅是收益,更是观念、思想的变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

天河村的探索,不仅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另辟蹊径的尝试,更是高刘街道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践。

在高刘,十年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合肥经开区连续8年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培育洽洽坚果派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出台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扶持传统粮油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种粮大户20家,300亩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73%。

合肥经开区还在高刘谋划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云水岗北田园综合体、新桥都市采摘园、天河鑫农庄农家乐、瓦东干渠景观带、宝教寺湖公园生态廊道等特色项目,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初具雏形。

十年来,高刘街道完成11个农村村居“村改居”、13个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启动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确权颁证率达95%。实施“一村一策”,探索村企合作,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52.0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613.33万元,净增长约11倍。

夏收季节,田间地头的收割机异常繁忙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年间高刘新建乡村道路179公里,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污水处理厂2座,完成自然村整治、老街改造、改厕工程等,实现农村垃圾收储和无害化处理、安全用水、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在集体经济壮大的基础上,高刘街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11281元增至2022年的48752元,净增长超过3倍。高刘持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7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加广阔。

多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让高刘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3年上半年,该街道小麦播种面积4.7万亩,同比增加1.505万亩,增长47.1%;预计单产341公斤,产量增长8.8%;总产16027吨,产量增长61.3%。油菜0.597万亩,同比增加0.102万亩,增长20.6%;预计亩均单产168公斤,总产量1003吨,同比增16.9%。同时,该街道秋种利用“预控地”和“冬闲田”扩大小麦生产16000亩、油菜面积920亩,300亩以上粮食生产经营主体29户种植小麦31200亩。

日新月异的新村镇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快速发展,让高刘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大变化。

近期,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通过省妇联官方网站公示后确定了2023年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双百” (省级百户“美丽庭院”和省级百名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 典型名单,由合肥经开区申报的高刘街道马祥宏户成功入选省级百户“美丽庭院”名单,这也显示着高刘十年来对于乡村环境治理及打造美丽庭院的努力。

高刘美丽庭院

在高刘,一个个现代化安置小区也拔地而起,村民上楼焕新生活方式。截至目前,高刘建成交付安置小区6个,安置人口20758人,7000余户家庭住上新房、实现“村转居”,在建、拟建安置小区3个,敬老院、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公共服务配套应配尽配。

村民变居民,住上新安置小区

区域快速发展,娃娃们的教育也要跟上。

目前,合肥168新桥学校、五十中高刘分校建成投用,合肥六中新桥小区开建,外籍子女学校加快推进,积极引入南门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为高刘街道的孩子们在家门口接受高水平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后备”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正如豆明生、李健一样,随着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的快速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高刘人,主动回到家乡,为这片熟悉土地的未来奉献青春和热血。

今年8月9日下午,高刘街道党群工作部组织召开二季度村级储备人才集中考核会议,11名储备人才围绕工作经验、对街道村(居)工作的建议,从不同角度讲做法谈心得、聊展望。

这样的村级人才“擂台比武”,在高刘街道已开展多年。近年来,街道坚持把加强村级储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注重从“选”“育”“管”“用”等环节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优、流动有序的村级储备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入“源头活水”。

每季度的储备人才考核会,成为高刘街道检验干部、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

高刘街道坚持把村级产业带头人、创业能人、退伍军人和回乡青年纳入视野,注重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保证后备人才库结构的合理性。

高刘着重念好培训“红、实、严”三字经。“红”字当头,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推行学习教育常态化,筑牢后备干部理想信念根基。“实”字为本,展开“教法子、理路子、压担子”式的培训,提升办文办会办事等工作技能;结合高刘实际,分别针对信访化解、项目保障等业务,梳理工作思路,已举办各类培训活动36期。“严”字托底,建立一人一册动态管理档案,将个人简历、考察材料、季度考核情况、跟班学习情况、培训考勤情况等归档立卷,为后期进行民主测评建立依据。

高刘常态化岗位练兵、交流轮岗、特色选用,让每名后备干部在乡村振兴、征地拆迁等重难点工作任务一线得到锤炼。

高刘对后备干部在“管严”上下功夫,通过结对帮扶、综合考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多管齐下、从严做实干部管理。

街道在“用活”上下功夫,根据后备干部综合表现,择优吸纳入党、充实“两委”。截至目前,高刘有超过100名后备干部经过教育培养加入了党组织。自2016年培养以来,已吸纳69名村级后备干部进入村(居)“两委”班子,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40周岁及以下干部占比86%,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8.19%,村(居)“两委”班子结构大幅优化,呈现气象新、活力足态势。(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梁青山 陈佳佳)【图片由合肥经开区高刘街道办事处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