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记,你现在是文明标兵了!”10月底,在宿松县迎宾村,一名兵支书喜获“安庆好人”荣誉称号,村民们口口相传,喜闻乐见。而主角正是该村入伍8年、退役10余载的村支书——何小兵。
信念为引,思想便有了归宿
2011年12月退役后,从部队回到地方,何小兵须臾不敢懈怠。刚到宿松县委宣传部工作时,由于业务知识的欠缺,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时显得有些吃力。他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对自身进行充电,才能弥补不足。
他坚持认真学习和领会各级文件精神、惠民政策,做到学习政策、弄清政策、讲解政策、落实政策;坚持不懈深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那时候的他,看书、读报、浏览手机,如饥似渴地从各个渠道汲取理论知识,时刻以“备战”“打胜仗”的标准磨砺锤炼自己,进一步把认识向高处提领、学习向信仰扎根、工作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哺育了我,激励着我不断奋斗、不断前进。”何小兵目光坚定,他的感慨,代表的是中华大地无数人民子弟兵的心声,凝聚的是各级党委、政府铸魂育人的辛勤耕耘。
军营和青春都不能被辜负
从摸爬滚打的刚强战士,到竭尽心力的人民公仆,何小兵始终珍惜、认真地走好每一步。在宿松县委宣传部负责文明创建工作时,他求真、较真,不搞花架子,不练花拳绣腿功。
“碰上不文明的事情,他都要点评一番,坚决抵制和制止。”同事如此评价他。
“为县文明工作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领导眼里的他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何小兵,迎难而上,忘我工作,与文明办同志们一道全力以赴找差距、查问题、理思路,常常是连续熬夜加班、没有休息日,遇有重大活动都是吃盒饭,很晚才回家。
“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要当最好的兵,军营和青春都不能被辜负。”何小兵说。
去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
“岗位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2021年,何小兵自找“苦”吃,放弃了陪伴自己10年的宣传部“体面”工作,只身来到地处深山,生他养他的故乡——迎宾村。从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上班族,一下子变成了风里来雨里去奔波操劳的“农村人”。
不说落差大,仅是“转变角色”也让一般人迷糊半天。可军人出身的何小兵挺轻松:“当年我在新疆当兵,训练艰苦、生活不惯等种种不适不都被我给克服了?当兵的人,这点‘落差’算什么。”
何小兵深知农村发展大有可为、也必然大有作为。80后的他,积极制定迎宾村总体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狠抓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他通过做好“山头”“石头”这“两头”文章,强产业、挖资源、盘资产、抓合作,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何书记,虽然年轻,但是敢拼、敢闯、敢想,做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干劲,也带动着我们这些老干部,一起为乡村振兴奋斗,我觉得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村干部。”北浴乡迎宾村党总支委员胡一对何小兵这样评价。
为有效提升迎宾省际小镇的门户形象,何小兵继续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除杂草、铲垃圾、清河流,打造了美丽庭院,宜居宜业宜游的迎宾村来势正好。
村内的民生工程、纠纷调解、志愿活动,何小兵一马当先,事事带头,赢得了党员群众认可。这是他退役不褪色,扎根乡村立新功的一个体现,一个缩影,他以退役军人的红色情怀,厚植于乡村振兴的时代伟业。
“今后,在村支书的位置上,我将发挥一名退役军人的敢打硬拼的作用,努力把我的家乡打造成产业兴旺的沃土、宜居宜游的村庄、文明健康的家园……”说起未来,何小兵信心十足。
何小兵的背后,映射的是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退役军人不忘初心、赓续前行的身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强军底色,持续引领着新时代的“戎”耀和“戎”光。(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