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合肥市博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博爱”)迎来成立十周年庆。11月1日,博爱历届理(监)事会(部分)成员、员工代表、特邀嘉宾齐聚安徽饭店。合肥市慈善总会会长(原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张炜,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原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鸿海,原合肥市民政局副局长、现任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曹晓红等出席座谈会。
十年磨一剑,奋斗正当时。2013年11月1日,在合肥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博爱,正式揭牌成立。创立之初,博爱就明确初心——坚持公益性质、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创新品牌、推动社工发展。
十年来,博爱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社会服务项目设计开发与评价评估、社会组织孵化与培育、社会政策倡导与研究等方面开展相关支持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合肥市社会工作领域的排头兵!其所创造的多个样本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了有效地复制和推广!
开拓:十年砥砺前行,博爱花开江淮
初闻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轻轻敲门声”,博爱因时因势而诞生!“成立初期,博爱初步建立1个项目部门、1个统筹部门,项目团队主要由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3名本硕人才组成,并外聘了一些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博爱原理事长周军告诉记者,“助力基层治理创新,先要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而后要抓实项目发展,同时要总结凝练并进行品牌复制推广,最后还要积极参与到政策研究中去!要多层次、多方面协助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基层街镇居村和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发挥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创立后的第2个月,合肥市蜀山区民政局与合肥市博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签署社区社会服务项目咨询评估合作协议。这是合肥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领域首次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估工作,建立了从立项评估、中期评估、末期评估等完整的项目评估机制。此后,除了民政部门,教育、医疗、司法、残联等相关部门也先后引入博爱作为第三方开展项目评估工作。对促进合肥市政府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发挥社会化资源配置、激活社会主体活力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稳打: 一步一个脚印,一路繁花似锦
2016年9月,博爱承接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三方监理项目,为全市各区县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支持。2017年底,博爱承接安徽省老龄委基层老年协会骨干培训项目,助力全省各地市基层老年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2018年底,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博爱积极参与省民政厅“三社联动”试点工程建设,将合肥经验推广至全省16个地市。
随着博爱业务逐步发展,博爱内部治理结构日趋完善,逐步建立了党、工、团、妇等党群组织,团队日益枝繁叶茂、成长壮大。专职人员也由最初的3人扩展到现有的31 人,包含博士3人、硕士8人、本科17 人,团队人员数量逐渐增多的同时,层次不断丰富、质量日益提升。据悉,团队中通过高级社工师考试1人,中级社工师 7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扩充,如今已实现全员持证上岗。同时,博爱本着高层次、高权威、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原则,不断吸纳高校教师、专业社工机构优秀实务人才等组建专家库,专家库构架稳定、人才荟萃,其中还含有2 名“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7名“高级社工师”,涵盖了社会工作、医疗卫生、财务审计、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为服务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保障。
创新:探索社工站建设运营,总结“五社联动”模式
2009年,蜀山区琥珀街道首次建立1个街道级社工站、6个社区级社工站,探索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工作;2012年,蜀山区西园街道将社工站纳入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率先提出“两委两站”的基层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工站为居民服务、为社区减负的积极作用。
在此背景下,2015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合肥市促进社会服务发展的“1+4”文件精神,博爱立足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和常青街道实务创新发展土壤,通过督导、评估等技术支持工作,推动基层社工站开展“五社联动”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索。2018年,博爱参与合肥市民政局调研、编制《合肥市“五社联动”实施意见》,形成全国首创的“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
周军介绍说,合肥的“五社联动”是从民政部提出的“三社联动”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是新时期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
2021年,在全国全面推动建设运营乡镇街道社工站的背景下,博爱大力参与支持合肥市“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社工站体系的建设运营工作,助力基层社工站高质量、高标准、规范化建设运营。
2018年以来,在探索社工站建设运营的同时,博爱也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调研、编制、论证等工作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在参与政策出台上,于2019年,参与合肥市出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1+8系列文件;2021年,参与合肥市民政局等14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合肥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在21年出台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与合肥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政领域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统筹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年,参与出台《合肥市“四善一体”社区慈善建设实施意见》等。
在参与建立地方标准上,2020年参与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儿童福利机构入住服务规范》(于2022年6月发布),2021年参与编制《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指南》(于2023年7月发布),2022年参与编制《小区居民活动中心运营服务指南》(2023年10月发布)等,逐步完善了政策体系与地方标准。
引领:“西园模式”引全国关注
2019年起,博爱通过项目设计、服务督导、案例总结、能力建设等多种方式支持西园街道打造“为民直达车”全域党建品牌,依托社工站应用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和职业社工团队,成立社区慈善资金、开展微公益创投、孵化培育养老类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工统筹、邻里互助、辖区合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并成立了全国首个社区居家养老合作社。
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天鹅花园小区,空巢老人蔡爷爷和苏奶奶都已是耄耋之年。两位老人一个有老年痴呆,一个身患重病,行动不便,而他们的儿子也已经去世了。
从那时候起,蔡爷爷和苏奶奶就和社工结下了亲人一般的情缘。社工站的探访小分队常年对他们进行日常探访,了解两位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定期给老人提供上门健康监测、代购、节日慰问、上门生日会等服务。
今年年初,社工在探访中细心地发现,老人家中虽然有简易洗衣机,但老人行动不便,每到换季时节,清洗羽绒服、棉服、被套等大件衣被存在困难。正好,西园街道社工站利用“睦邻助老洗衣房”,开展“衣心衣意”换季清洗衣物的活动,一到换季就为老人提供大件衣物清洗和烘干,并给老人送到家,解决了老人的一大难题。
西园街道居住人口约11万人,其中社区老年人口11400人,孤寡失独、高龄独居、高龄空巢、低保特困、重病大病、残障失能、子女残疾等特殊老人370人。
2021年,西园街道将这一经验全面推广至全街道6个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难题的“西园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也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力。今年以来,来自江苏、山东、江西、湖北、新疆等相关单位纷纷前来“取经”,先后参访约60次。
奔赴:基层治理模式,全省复制推广
“一路见证博爱的成长,感慨万千,也很荣幸博爱有今天的成果。未来博爱还需切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不断改革创新!”合肥市慈善总会会长张炜说。
“未来,博爱要继续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质效,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基层治理中的人才支撑作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应用研究!”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陈鸿海提出了期望。
“新的十年,博爱还应继续加强‘三个创新’,即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曹晓红说。
周军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博爱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挥智库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基层街镇居村和基层社会组织等有效联动作用,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发展模式,打造治理创新品牌,并进行复制推广,助力基层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通讯员 洪阳丹 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武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