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萧县立足县域实际,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壮大发展后续扶持产业,优化提升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切实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收获“稳稳的幸福”。
增动能促进产业发展。萧县在搬迁户原有耕地流转的基础上,实施多种后续产业帮扶项目。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用,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谋划落实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光伏电站收益项目,电网规模37.16兆瓦,每年上网电量实现收益4000万元,收益用于搬迁户扶持、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面,户均增收3500余元,有效巩固搬迁群众脱贫成效。
多举措开展就业提升。该县采取岗位推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将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群众,按照就业意向介绍就业岗位,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同时,通过前期工业园区就近安置举措,依托加工制造业、服务业、自主创业等产业形式,实现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面向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437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25人,开展技能培训792人次。截至目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1271人。
优服务增强幸福指数。该县不断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通过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打通联系服务搬迁群众“最后一米”。构建“总网格长(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党小组)——网格员(党员)”的“双重”网格体系,建立网格员入户走访到位、信息采集到位、民情掌握到位、问题解决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奖惩兑现到位的“六到位”管理机制,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不断提高搬迁群众归属感和满意度。安置点设立基层自治性组织14个,基层党组织14个,覆盖率达100%,配备社区干部25人。对全县14个集中安置点开展全覆盖排查,妥善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李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