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霍山县
霍山革命烈士刘光琪: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曲青春之歌
来源:孙仲 2023-12-26 16:38:27 责编:纵强

刘光琪(1923--1940)字叔衍,安徽霍山人。生于城关有声望的诗礼之家,其祖父刘裕堪在清光绪年间由皖抚选送赴日本留学,获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理学士学位,较早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科学文化知识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回国后,他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没有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和封建士大夫的陈腐陋习,更多的是宽厚和包容。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刘光琪15岁,他基于民族大义,毅然终止学业,于1938年春来到安徽省动委会六安“北大营”学习,接触进步人士,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初步奠定了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理论思想基础。同年秋,刘光琪和团员们在共产党人杨延蒓、高奕鼎的领导下,奔赴到大别山腹地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活动。刘光琪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刘光琪和另外2名同志向外地转移。另行前,他告慰母亲:“我们会平安脱险,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不会持续太久,胜利终于属于劳苦大众!”

谁知这一别竟是他于家人的永别。原来,刘光琪的家人在他走后先后收到2封来信,最后一次是在1946年4月16日,来信还附上2张照片,背面题词:“请看将来的中国,将是人民的天下!”彰显了刘光琪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渴望。1949年全国解放,家人便四处打听寻找他的下落,五十年代的初,刘光琪的家人又登报寻亲。终于有了回音,时任第三野战军总政治部科长的凌竟亚,也是与刘光琪在一起并肩战斗8年的亲密战友从报纸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刘光琪家中,代表部队慰问,将华东军政委员会颁发的烈士光荣证送到刘光琪的亲属手中。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刘光琪光荣牺牲的经过。

时间回到1940年春,刘光琪跟随新四军主力部队从苏北战场转战到两淮地区,9月15日,国民党整编第74师沿运河南岸、第7师沿运河北岸,两路夹击,逼近淮阴城郊。时任新四军第18团政委的刘光琪此时正在淮阴城南关,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向南撤退。敌74师在淮阴西北强度运河受挫后,集中兵力攻击南关,造成刘光琪率领的部队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在刘光琪的镇定指挥下,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2昼夜,以一当十,坚守住了阵地。胜利完成掩护主力任务。9月16日,战斗异常激烈,刘光琪被掷弹筒弹片炸伤左臂,鲜血直流,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忍受着刺心彻骨的疼痛,坚持不下火线。率部冲锋在刀光血影、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直至最后在阵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光荣牺牲。

刘光琪短暂而又辉煌一生,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豪迈壮丽的人生,永载史册。(孙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