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描写的卖炭翁形象。2000多年来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依然存在,在大山深处偶尔能够偶见。十多年前,我来到大别山区采风,偶遇一对老夫妻正在用传统工艺烧制木炭,匆匆忙忙地记录下这段历史影像。
我一边记录,一边和他们拉起了家常,他们告诉我:烧木炭要选硬杂木,这样烧出的木炭才火旺、燃烧时间更长。杂木则是就地取材,来自自家的山林,伐运回来后,锯成一米多长的段木,以便在窑内码放,装窑、点火在同一天时间内完成,持续燃烧一天后再封窑,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决定了。
炭窑的设计都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规制形式。大约有1.6米高,长约2米,宽约1.2米.可以一次装下4000多斤木材。窑口约50厘米宽,仅容得下一个人蹲着进出,烧制的杂木装好后,用砖头、细土将窑口密封,从小灶口往里烧火。一窑炭需要连续不间断烧24个小时,且不能将木材全部烧透,当烧到一定程度,窑内达到合适的高温时,然后把窑口、烟道全部密封起来闷上几天。封闭一个星期后,木材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基本炭化,温度冷却后,再打开窑口,取出木炭,将木炭装进编织袋,等候炭贩上门收购,销往周边县市。
这对老夫妻说:“烧木炭完全凭经验,杂木的堆放,火候的大小,烧制时间的长短都有讲究的,火候欠了就会有木炭烧不透的情况,取暖烧制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烟,不能使用。烧制时要看冒出来烟,颜色的变化,最开始是黑烟,然后变白烟,再变成蓝烟,木炭就差不多烧好了。”
木炭是种很古老的燃料,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离不开它,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取暖和烧烤食品。现在随着国家生态环保和封山育林的相关规定,传统的木炭已经被工业化、无污染的竹炭所取代。
千百年来,大山烧炭人辛勤的付出,为人们带来寒冬里的温暖,却是永远抹不去的历史记忆。(孙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