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北麓,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身的小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县城面积不超过5平方公里,城中一条明清老街贯穿东西,长约2公里,分为东大街、中街和西大街。
老城区周围散落分布着县政府、城关粮站、公安局、税务局、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副食品、门市部、土产公司、工艺社、三道门商店、东方红旅社、人民银行、农水局、被服社、粮油厂、印刷厂、电影院、影剧院、回民饭店、东风小楼饭店、城关小学、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和霍山中学等。是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老城区有许多宽窄不一的小弄巷,比如中大街就有一人巷、澡堂巷、火神庙巷和水井巷等等。每个弄巷都有来历,一人巷全长200多米,两边住房紧挨着,中间是近一米宽的卵石小路,行人相遇只能侧肩而过,非常狭窄。澡堂巷顾名思义,弄巷里有一座澡堂子,是人们忙碌了一天,休闲放松的好地方。火神庙巷是因为老街经常有火灾发生,而这条弄巷最为频繁,早期这里供奉着火神,以驱邪逼灾。水井巷里有一口百年老井,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附近居民都到此取水饮用,小时候,我和哥哥经常一起来此担水,作为全家的生活用水。巷口对面是一家经营烧水卖水的商铺,祖祖辈辈在此经营,附近每家每户都来此打开水,若遇到人多,还要排队等候。大人们也经常聚在店里聊天、八卦,打听消息,消磨时光。老街的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玩耍、嬉戏的足迹。
我是1965年9月在中大街出生的,从童年到高中阶段一直生活在那里。小学在城东小学就读,中学先是在霍山中学读书,初二那年,县里建起了霍山第二中学,根据家庭住址划分,又转到霍山二中就读,直至高中毕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城市改造前进步伐加快。1990年左右,县政府为了刺激民营经济,带动全县快速发展,率先将老城区中大街拆除,重建改为商业街——鼓楼商城,大批市民和外地人在此经商,商品琳琅满目,时尚而又新潮。由此诞生了“裤子大王”、“海宁皮革”等诸多经营大户。
如今,老街、老家的容貌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定格在为数不多的胶片影像里,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和乡愁。(孙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