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怎样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农村老人怎么养老?……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们聚焦“一老一小”所思所盼,围绕着儿童健康、基层医疗、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等民生话题各抒己见,建议采取多项措施,托起“一老”的幸福晚年,撑起“一小”的美好明天。
建议将心理疾病治疗纳入医保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调研中发现,学生患病后需要长时间的心理治疗与服药治疗,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负担还是比较重的。”作为教育界别的省政协委员,王承华今年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通过相关调查和研究,王承华发现,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省部分学校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挑战。”王承华说,在调研中了解到,学生患精神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与服药治疗,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都不在医保范围内,导致心理疾病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康复治疗。包括抑郁症、自闭症等在内的心理疾病治疗疗程长、费用高,很多家庭都难以承受。
对此,她建议将心理疾病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尽快建立心理疾病界定和诊疗的统一标准,提高医保基金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医疗负担。此外,她认为全省应针对心理疾病的医院进行一下统计,筛选出相对权威的医院名单,进行宣传和引导,让患者能够及时到相关医院进行治疗。同时建立心理疾病专科医院,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治疗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
建议通过考试将村医纳入编制
作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守护者”和“看门人”,乡村医生负责农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但目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仍是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村医缺乏身份认同感、待遇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后续力量也比较匮乏。”省政协常委吴兴旺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从2017年到2022年,驻守乡村一线的乡村医生的人数已由近146万人减少到了136.7万人。2022年到2023年,金寨、太湖等10县内,均已出现村医群体的年龄断层现象。各县大量返聘退休村医已成常态,造成40岁以上村医占比最低77%,最高97%,最高年龄达到了85岁。
“所以,村医存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吴兴旺建议,由各县委县政府牵头负责,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医生。各县的乡镇卫生院按照工作实际需要,考核、聘用乡村医生,按照《合同法》规定与村医签订合同,纳入合同制人员管理,统筹调配区域内村医进驻各村卫生室、卫生站上岗。
在如何提升村医的专业素质与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吴兴旺认为,可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以农村生源为主的中、高职免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对新进乡村医生提升学历要求,试行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相关专业应届毕业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经过正式考核后,即能拥有正式村医编制。
建议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
“当前,我省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公立和私营两种,其中公立养老机构主要针对农村五保、低保等特殊群体老人,覆盖范围较窄,服务对象存在较大局限性;私营养老机构面向全体农村老人,但属于营利性机构,农村老人缺乏经济收入来源,对养老机构缺乏了解,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影响,大多数农村老人拒绝进入养老机构,导致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省政协委员孟健认为,目前安徽农村地区老人养老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医疗、卫生、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到位。
孟健建议,应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模式,特别是针对老人日常必须的餐饮、医疗等方面加快改善和提升。同时,依托科技建立智慧养老体系,用于农村养老服务管理,通过云平台采集老年人基本信息,了解其日常生活及医疗、养老服务需求,助力老年人物品发放、补贴发放、医疗卫生、餐饮等养老服务;探索实施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养老模式。